“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健康码是疫情防控专用工具,技术标准明确,使用规制清晰。然而,自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健康码随意任性赋码在一些地方已多次上演。
这对国家政府而言,关乎着国家政令能否行通,政策是否能够执行,政府公信力下降,从轻而言会使得社会陷入无信任的状态,往重了说造成社会动荡也不是不可能。
其实,为防止赋码权力任性滥用,早在2021年1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就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并明确要求各地要严格健康码功能定位,不得扩大应用范围。这是国家层面为切实防止“一码多用”设定的权责边界。
但是由于某些地方监管不到位,导致健康码被滥用,如近日媒体披露的“多位到河南村镇银行讨债的储户,既非来自也未到访过中高地区、也未与风险人群接触,且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却被无辜赋“红”,甚至被带去隔离。还有远在北京、深圳、沈阳等地的健康绿码群众“人未动,码先红”,竟也被河南远程赋“红码”。”
这种罔顾法纪的公权滥用,直接挑战着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信任危机的爆发也使得当地政府的政策实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难题,尤其是处于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下降,公民就会退而求其次,去往各种网络媒体寻求真相,但是网络媒体又缺乏相应的管制,而且相对而言,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也是一个让人诟病的话题。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的网民缺乏自主判断的能力,这就难免会被敌对势力的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引导和利用,造成舆情。这个时候,政府公信力下降,网络媒体的自说自话又是鱼龙混杂,让人难以判断是非对错。那么,各种小道消息和谣言也就会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最终结果,就是社会陷入无信任状态,进而引起社会动荡。
所谓“人无信不立”,取得他人的信任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地方政府也一样,人民赋予了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的权利,那么对地方政府来说,取得地方人民的信任,最重要的事情。“国无信则衰”,对国家来说,政府公信力是架设在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维持着政府——公民关系的持续性,公信力的下降缺失,阻断了政府与公民交流联系的纽带。而某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做出违背公民利益和意愿的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价值取向、利益取向与公民相背离,导致公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大为下降,在全球社会大环境不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系统的、全面地进行文明、科学、人性的政府工作建设以提升政府公信力,显得更具紧迫性和时代性。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身处基层,奋斗一线的党员干部,是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亲切交流,身体力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策方针的党的最可爱的战士,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宣传党的政策时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是每个基层党员职责,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力途径。
其次,构建新型政府治理结构。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缺失,究其根本是政府与人民的联系不够密切,新型政府治理结构,需要政府能够做到真正的俯察民情,做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打破界限的合作,真真切切的听取广大人民的意愿。
最后,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理所当然的为人民服务,要摒弃传统的旧观念,扭转“治民”以及“为民做主”的观念,确立“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做主”的理念,以服务人民为宗旨,通过服务来确保人民的公共利益。(贵州省锦屏县偶里乡人民政府 龙景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