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晃晃脑袋,露出凶狠的表情,对着镜头快速出拳、肘击、抬脚踹……前不久,艺人刘洲成在短视频平台上露脸并发布了这样一段视频。评论中,有网友留言称是“前妻视角”“被家暴视角”,对此,刘洲成回复了一个“带血的斧头”符号。据悉,刘洲成曾被前妻控诉家暴。该短视频发出后不久,刘洲成短视频账号被平台封禁,目前仍处于禁言状态。据《法治日报》报道,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用家暴玩“梗”的视频内容并不少见,这甚至成了“流量密码”。除家暴外,其他严肃事件如“2020年杭州杀妻案”等也成了短视频博主娱乐化创作的“梗”。有些人面对违法事件不仅不劝阻,反而拍成视频发送平台,以博得点击率赚流量,不论是拍摄者还是平台,针对此状必须严加整治。
一是媚俗视频存在违反道德法律,不应该作为娱乐玩法进行展示。反对家庭暴力和反媚俗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基本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的人的常识。我国针对大众传播和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的法律法规,都有对宣扬渲染暴力内容和媚俗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无论是正面直接传播暴力内容,还是借助各种曲折隐晦、需要一定的信息基础去理解的宣扬暴力的内容,都是不可取的。
二是为博眼球吸引流量拍媚俗视频,其行为恶劣。将社会严肃事件通过短视频“玩梗”,将本该严肃讨论的问题娱乐化、低俗化、审丑化,会大大压缩理性讨论的空间。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流量艺人的传播能力日益突出,甚至直接影响到网络受众的态度与行为,影响公序良俗,给社会大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大量低俗视频的出现,从根本上看,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不会去实施家庭暴力,也不会去宣扬家庭暴力、以娱乐美化家庭暴力。
三是针对“家暴梗”等低俗视频乱象,平台要强化自身治理责任。我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加强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平台要自觉与“带毒”的流量切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多采用“道德算法”,克服以往算法推荐存在的弊端,打造良好的内容生态。
四是加强监管共同治理。对于“家暴梗”等游离在“违法”与“失德”之间的低俗视频内容,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加大对低俗短视频的治理力度。广大网友也要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对低俗内容说“不”。总之,短视频等网络平台要成为输送优质内容、正能量的“价值出口”,而不能成为低俗内容的“集散地”。(贵州省锦屏县三江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 刘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