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函询是强化日常监督的关键手段,多用于问题线索笼统、苗头性、倾向性、一般性问题。切实做好谈话函询工作,不仅是干部队伍“治未病”的一剂“良药”,更是防止公职人员“小错酿大祸”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仍有个别地方和干部存在思想认识不够、落实力度不足等问题,让谈话函询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各地区、各级纪检部门当用心“提力度、提精度、提深度”,真正推进谈话函询“见筋骨”。
打破情面“提力度”,在红脸出汗中“见觉悟”。“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纵观各类违纪违规案例,“问题干部”走上“歧路”,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演化的过程,认为“吃点人情饭、喝点庆功酒、拿点礼物卡”不算什么大错,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温水煮青蛙”的悲剧。“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所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就得切实提升“谈话函询”的警示教育作用,坚决跳出“好人主义”的思想误区,对问题性质难下定论、反映内容含糊不清、问题线索笼统不明的,就要及时介入、主动谈话、果断函询,从而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在常敲思想警钟、常拉纪律之弦中筑牢干部行为的“防火墙”,真正让广大干部在感受监督、习惯监督中“见觉悟”。
一针见血“提精度”,在直戳痛点中“见筋骨”。“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谈话函询不是牵丝攀藤的“闲聊侃谈”,更不是东拉西扯“不说重点”,这样不仅耽误了时间、背离了本质,更失去了谈话函询的严肃性、纪律性和原则性。所以各地区、各纪检部门在对干部谈话函询时,就要坚持把功夫下在前面,不断加强对问题的初步核查和深入研判,在综合收集群众反馈、实地走访调研中了解真实情况,对于确未发现问题的要及时“结案”以消除干部的担忧和顾虑,对于涉嫌违纪问题的要果断“面对面”交锋,对于情况属实但本人拒不承认的要谨慎处置绝不姑息,真正一针见血“提精度”,在直戳痛点中“见筋骨”,从而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和效果。
追踪整改“提深度”,在入心入行中“见疗效”。“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惩戒处置不是谈话函询的真实目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我们追求的正确态度。所以要想形成谈话函询的“有效闭环”,就要力破“一谈了之”、“以函留痕”的形式主义窠臼,坚决避免“谈时火热、整改冷漠”的现象出现,真正在追踪问效上“提深度”,依据谈话内容和回函陈述建立起“问题台账”,在抓深抓细中督促落实。特别是针对谈话后“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的个别干部,要及时进行“二次谈话”、“二次函询”;对于问题改不动、工作没进展、疗效不显著的,要释放出鲜明的信号,在严肃问效中压实责任担当;对于拒不收手、屡屡再犯的干部要依规依纪处理到底,真正在步步推进、久久为功、入心入行中“见疗效”。(黄龙 四川省江油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