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古卷,观望今朝,术业之攻,白古不变。以继承与借鉴为根基,创新为本命,终日乾乾,与新偕行,此为术业千百年来繁茂鼎盛之缘由也。
——题记
观《红楼》中元妃省亲,众人题盈额试才,文与思百花齐放。有人搬用前人所取之名,谓之继承:有人着手旧篇章化为新词,谓之借鉴:而贾宝玉另辟蹊径独创佳名,谓之创新。此三者相辅相成。古之才子,承前人之智,启后人之思。由此可窥,继承借鉴不停歇,创新共舞新时代。
“仰前辈之半功懋烈,承伟业以平步青云。”继承和是根基。中国文明的大厦是千百年来每代一砖一瓦建造的,前人之劳绩正是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作为四大自信之一矗立于国门,对内提高中华文化意识,对外宣传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借鉴如是也。正如林清玄说:“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诚然,我们应该在优厚基础上学习他人宝贵经验,成就自我。“君子善假于物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我国的近代化行程得以开启!清政府虽是为了巩固统治: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虽然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不少缺陷,但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就是成功的借鉴!
创新乃本命也。没有继承和借鉴,何来创新?伟大的中国在复国,兴国,强国的路上,制度的创新贯穿了始终,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在中国革命时,我国借鉴苏联,“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成为了中国赢得革命胜利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失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如今能有如此飞跃的发展,得益于将曾经的制度 根据我国的国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完善,创新。将别人的制度变为适合自己的制度,开创了独属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物随时移,中国做到了因势而为,抓住了一个个机遇,在二十一世纪换发出生机与活力。
没有继承和借鉴,何来创新?没有创新,只会继承和借鉴 怎能有尽头?很多人推崇独创,蔑视模仿和借鉴。但作为一个仍是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作为一个深深懂得中国是如何一步步从落后走到今天的青年,我多想说,对于我们的民族复兴来说,曾经的模仿,借鉴不丢人!那是我们这样的后发现代性国家能够达成独创必然要走的一条路。我们模仿,但不是抄袭;我们借鉴,但借鉴终有完成的的一天;我们继承和借鉴,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独创性,这样的独创精神来之不易,因为有了曾经低头借鉴,才有了今我们的复兴与创新。
继承借鉴不停歇,创新共舞新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坚信继承与借鉴是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创新性,是它们成就了如今,而创新也必定成就明日!(黄龙 四川省江油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