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当前国际形势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黑海地区小麦出口量暴跌,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的新德里也发布小麦出口禁令,市场供应短缺矛盾更加突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多达17亿人口正面临着贫困和饥饿问题。
近年来,全球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发。农业生产与气候息息相关,虽然经过多年的科技发展,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但以露天作业为主的农业仍要“靠天吃饭”受气候牵制,光照、气温、降水三者缺一不可,且必须适当、适量、适时。
极端天气影响着全国粮食的产量。2020年秋收时南方连日下雨,导致谷物、大豆等农产品在田地里发霉、长芽;2021年秋季北方多地发生洪灾,洪水退去后庄稼也被泥土盖住,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农业分析公司Gro Intelligence首席执行官Sara Menker近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表示全球只剩下10周小麦供应,并指出俄乌战争不是导致粮食安全危机的原因,“只是朝着一场长期燃烧的大火上再浇了一些油”,世界各地的干旱正在导致小麦资源减少,全球粮食供应也受到气候变化和化肥短缺的深度影响。
前段时间北方地区在小麦即将灌浆时期有人高价收青储,这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来自境外势力的“阴谋”,以高价收青储惠民之名行阻碍中国粮食产量之事;也有网友认为高价收青麦是八九十年代街头老骗术翻版,先虚假的“高价收苗”信息诱骗农民认为草料比粮食值钱,明年改种草料青储,最终导致农民钱粮两空。不管这两种猜想哪一种为真,粮食都是人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要守住粮食生产的底线,保障国家粮食产量安全。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如此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下,我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多种地、广种粮。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对撂荒土地进行整治复耕复种,力求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更好发展。(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乡人民政府 舒巧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