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直强调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扼制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并将2019年明确为基层减负年。2022年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2022年贵州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要点》,足以证明各级政府对减轻基层负担的态度和决心。经过中央至上而下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工作推诿等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在工作中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工作创新。在不下基层调研、考察的情况下,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制造出一些“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一些“伪创新”,增加基层负担。
为创新基层数字化治理机制,就出现了住房安全、饮水保障、厕所、沼气安全、看山、看田、看地基、医疗、养老、社保、低保都用上了APP,有些工作甚至需要操作两三个APP,很多基层干部手机中都有十多种不同的工作APP,不敢删除还占用手机内存。有些APP还将注册、安装覆盖率作为基层考核的依据,下达下载任务量,以突显智能化服务程度。目前乡村大多都是留守老人,有些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有些没有智能手机,基层干部只能联系在外务工的子女,增加了基层干部工作量不说,还耽误了在外务工群众的时间。
《半月谈》在一篇名为《基层工作中为何出现“伪创新”现象》中报道。“爱心妈妈”“同伴妈妈”“阳光计划”“手牵手”其实都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内容相差不大,改个名字、换个说法就成了创新。工作没变化,却给基层增加了工作压力。有些报表到县里要增加两项指标,到乡镇又要做一下优化调整。有些工作上级只需要统计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到乡镇却变成了全覆盖。对工作治理无作用不说,却增加基层干部工作量。这些“伪创新”真的让基层干部有苦难言。
在基层出现各种层出不穷的“伪创新”,剪不断、理还乱。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某些同志工作急功近利,为博得上级领导认可。在基层工作都知道,基层工作相对简单且重复,完成工作任务只能算“合格”,想要成绩出彩,同样的工作要整出点新花样来,领导才认为工作优秀;二是应付上级督察检查,工作处处需要留痕。上级部门到基层检查工作,注重查看材料。缺少到村里看实效,听民意。基层干部为应付督察检查,只能在工作完成时,还要花大量时间整理工作材料;三是过于依赖现代化数字管理。各种APP的注册就是典型的例子。每个部门为了完成某项工作,都去开发一个APP,每个APP从设计、到开发、到试运营、再到最终的使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且软件之间的数据缺少共享,需要基层干部多次重复录入,很多工作完成后,APP也便成了僵尸APP。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不仅要从文山会海中脱身,更要防止“伪创新”折腾基层干部精力。一方面,要转变错误的政绩观念。工作不仅要传承好成功的工作经验,也要在急、难、险、重的问题上寻找突破的方式方法。找寻真正适应基层、符合服务群众要求的工作新举措;第二方面,要加强部门联动、加强数据连接。用好贵州大数据,做好基础数据共享,共同开发合适多部门、多场景使用的APP,减少无用软件开发。第三方面,上级部门加强督察督导,减少对使用追责问责。追责问责是推进工作形式,不是目的。上级部门在推进工作中应加强与下级部门沟通联系,多到基层去帮助、指导。只有到乡村,到基层了解工作实际,帮助指导基层开展工作,才能更好解决问题,服务群众。
工作要创新只有注重基层的实际,尊重基层干部真实想法。结合群众需要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减轻基层负担,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龙小存 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