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特别是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每年春节回家都是最大的念想,也是最值得期待的旅程。然而,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快速增长、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现状,多地提倡“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
倡导“就地过年”,减少人群流动,是疫情防控的“硬举措”,也是保障安全的“软温暖”。倡导“就地过年”,不是“层层加码”的“一刀切”,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为防疫大局做出就地过年的选择,不应靠“北风”式的手段约束人们“原地别动”,而是需要“阳光”式的暖心举措让人们甘之如饴。唯有让“就地过年”年味“满满”,才能让“就地过年”既能“留人”又能“留心”。
“莫道今年春不归,来年春色倍还人。”从疫情开始到现在,这是第三个全国多地倡导就地过年的春节。要让许多因疫情就地过年无法团聚家庭,过年充满年味儿,各地政府部门就应采取有温度的措施,用暖心政策吹散乡愁。比如鼓励企业采取发放“现金红包”“留岗补贴”、保障住宿、减免房租、改善就餐条件等措施,真正拿出“真金白银”吸引外地员工尽量留在当地过年。除此之外,还要有交通、医疗、市场等多方统筹协调联动,比如保证肉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且供应充足,做好生活方面的供给与种种服务保障,满足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多样需求。同时,配套适宜的文娱联欢活动,让特殊情况下“过年”一样有“年”味。
“此处心安是吾乡,就地过年待春归。”中国人重视春节,不仅因为要在这个时间点辞旧迎新,更在于能借此机会和亲人团圆,在走亲访友中联络感情。由于不能回家,留守家乡的孩子和上了年纪的父母往往是外出务工人员心中最难以割舍的牵挂。因此,要让在外的人安心“就地过年”,切不能忽略了常年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除了提供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通过互联网与远方的亲人“云见面”,跨越时空“线上团圆”等熨帖人心的服务,让身处两地的人真正暖心、安心、放心外,各地要通过摸排走访,真实掌握这类家庭面临的过节困难,开展慰问帮扶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要明确委托照护人妥善照料。对部分老人在外出、取暖和经济等方面的困难,各地也要不遗余力予以关怀,唯有如此,才能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浓浓、年味满满,真正为在外地过年的游子们免除后顾之忧。(邱有昆 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