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完善基础设施的给予,更多的应该是在农民身上做文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当然,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规划和建设更加合理、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治理更加有效、交通更加便捷、生产生活更加有保障、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更进一层楼。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每个为乡村振兴所作出贡献的人。
一、深入实施科技兴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因地制宜的选择富民产业,与农业农村部门、农科院、农林院校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派专家为农民推广新经济、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的“五新”技术,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解惑的方式让农民真正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及管理经验,真正让农民感受到科技惠农的政策。在当今市场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只有在产品上不断进行品味进阶、品质升级和价值提升,打造更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突出品牌优势,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推广,打响特色品牌。并依托“一品一码”系统和品控平台,实现部分农产品全程溯源,打造“一村一品”。
二、吸收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十九大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我们村集体可以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进行立体整合,形成优质自然资源包,吸引民间资本进行专业的市场运作,引进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提高农作物的亩均产值。村委会及农户可以以基础设施及自然资源入股运营,提高山、田、林等的综合利用率,运用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生产、产品加工、数字经济、旅游文化等一、二、三产协同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融合,实现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多方共赢的目标。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广农产品。近年来,随着网络电商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对于如何以最低成本解决生鲜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方案。据统计,2014年我国生鲜电商的交易额为289亿元,到2019年上升到了2796.2亿元,生鲜电商在网络零售中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重点打造“田间超市”及精品农业博览,展示一些具有本地特色及代表性的农作物,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引流,让每位来访的游客对当地的农产品有直观的认知及体验,进而成为产品的宣传推广者,从而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及顾客粘性。通过对年轻人的系统培训以及引进专业的互联网运营团队带领,通过常规电商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社区团购等方式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促进农产品“产量、质量、销量”三提升。
四、要倍加珍惜文化,切实保护好古建筑和文物。上牟足干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文化的根基在农村,许多老区苏区的旧址分布在农村,我们要充分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加大对革命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将红色文化打造成为一张“活名片”。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保护价值的民俗文化,以民俗文化产业带动村落发展的综合开发,或许会比单纯以风景和文化开发旅游而取胜的的方法更适用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周边群众的获得感,形成全社会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氛围。用好用活宗祠文化,宗祠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宗祠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宗祠活动,展示和推广本地区、本族姓氏中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有利于群众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彰显本族对社会的贡献,传递正能量。
只有不断通过科技创新,让农民掌握致富技巧,也只有在村集体有固定收益的前提下,广大农民收入稳定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更好的保留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的口号才不会空有虚名。(吴祥杰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莲塘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