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国上下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其中作文题目再次引发全国热议。概括一下主题就是:主旋律、理想、新时代青年,这与热播影视剧《觉醒年代》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十六字诀”: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迈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重温觉醒年代的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经历的苦难辉煌,是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所需,是坚定理想、凝聚力量所需,是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所需。
志存高远,是当代青年应有的品格。“志者,士之心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也就是说,要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灾难深重。自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只要主义真,自有后来人”的铿锵之词,“怕死不当共产党”的振奋之词,一字字,一句句都散发着革命理想的光芒。一代代革命先辈用理想之基为我们筑起今日的幸福生活。而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将见证“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成为现实。只有树立高远的志向,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出彩人生。
德才并重,是当代青年前进的目标。“修齐治平”中修身第一位。“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品德高尚自古以来就是为人处世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和北大师生座谈时曾说过:“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德。青年人应该以德为标,以才为榜。德才兼备是对青年的最基本的要求。德能保证青年保持人生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保持青年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有德无才,这样的人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永远无法实现人生的价值;有才无德,这样的人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隐藏危险。唯有德才兼备,我们的青年才是有力量的一代,才是能够撑起国家未来的一代。
情理兼修,是当代青年成长的积淀。通俗地说,通达人情,体现一个人的情商;明晓事理,则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商。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中,“情”和“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大学教育的宗旨是,研究高深之学问,养成健全之人格。如果缺乏情理之义,不懂真情,即便才能再大,也难以融入社会、与人相处。“情理兼修”这一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观的重要内容,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努力方向。青年做到情理兼修,就是要用“情理”去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将自己的青春奋斗纳入到实现理想的轨道,进而为实现人生目标和追求真理而砥砺前行、甘于奉献。
勇于开拓,是当代青年锤炼自我的利器。‘青年应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要敢于开风气之先,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自五四运动以来,广大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开拓进取,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使得中国人民摆脱了百年屈辱,实现独立自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人投身祖国建设,开拓奋进,在缺衣少食、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下创造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青春奇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拓有为,青年人的身影出现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的各个角落,在新时代书写了一个个感动人心的青春故事。青年人要有开拓进取的决心和毅力,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丽花朵,在开拓拼搏中不负韶华。
今日之青年,应该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勇立潮头的开拓者,让青春在创新创造创业中飞扬。(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善岱镇人民政府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