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他以让天下人摆脱饥饿为己任,耄耋之年仍投身稻田之间,把一生都投入到研究和发展杂交稻上,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作出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承载着他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信念,展现了他忧国忧民、人民至上的情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认真开展学习,以“禾下乘凉梦”激励自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奉献力量。
胸怀天下,立志农业报国。上世纪末,一名西方学者向世界提出一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警醒当时的国人重视粮食安全。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联合国报告称全世界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正濒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有人来时饿殍遍野,有人走时繁华盛世”,袁隆平见证过饥荒年代路有饿殍的惨状,亲历过吃糠咽菜充饥的日子,他深知老百姓饥寒之苦,他立下农业报国誓言,矢志不渝投身粮食安全事业,用一生去探索让中国人民摆脱饥饿的道路。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胸怀天下,厚植为国为民情怀,树立报国之志,坚定为民服务、人民至上的信仰,坚定不畏挑战、敢于奉献的意志,坚定不移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艰苦奋斗,潜心躬耕田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袁隆平他一生奔波全国各地,踏尽千山万水只为寻得“野败”;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用整整六年时间,尝试3000余杂交组合,只为寻得稳定不育系;他历经学术倾轧甚至文革批斗,仍坚持科研活动,只为培育更优良的品种。袁隆平一辈子躬耕田野,为杂交水稻技术奠定基础,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调,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袁隆平不断追逐的“禾下乘凉梦”,一步步走进现实,靠得正是其艰苦不懈的努力和永不言败的韧劲,作为当代党员干部,要吃得住苦难、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平凡的工作中艰苦奋斗、锤炼本领,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
脚踏实地,践行初心使命。“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袁隆平用一生去践行他立下的报国志,从昂扬青年到步入耄耋之年,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800公斤、1100公斤,真正做到让中国人端稳中国碗,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时代需要担当,需要当代党员干部脚踏实地,沉心静气实干苦干,勇于在工作中改革创新,善于在工作中创造价值,始终砥砺为国为民的初心,对自己的选择矢志不渝,对自己的使命义无反顾。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我们不敢忘、不能忘,我们要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共同推动中国在新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福建省福清市龙江街道 赵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