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604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上演了激动人心的精彩“太空之吻”,对于中国空间站建设工程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意味着我国科技实力又跃上了新的台阶。“太空之吻”的成就,正得益于科学家们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中国的科技逆风飘红,给全世界交出一份份惊喜,这背后体现的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咬定目标、笃定前行、攻坚克难、携手奋斗中拼来的。
“太空之吻”背后是领导有方笃定前行的结果。“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艰难起步,到浩瀚太空迎来首位中国访客,再到空间实验室任务顺利实施,直至太空中的“中国家园”即将成为唯一在轨的空间站……中国正自信地走向世界航天舞台的中央。这些自信的背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咬住目标、不乱阵脚,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这会主义制度“集中办大事”的优势,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前沿。这次“太空之吻”,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担当使命,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实现了我国在太空领域的突破。广大党员干部要持续弘扬涵养科学家这种优良学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太空之吻”背后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结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反复的。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时刻都拿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劲头,才怕一步一步走过去,一个一个攻下来,一件一件干出来。交会对接是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是实现空间站、太空平台和空间运输系统的空间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道上服务的先决条件,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其难度被形象地称为“万里穿针”。我国科研人员前赴后继奋斗了20余年,最终攻克并掌握了这项关键技术。“万里穿针”韧性体现的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品质。当前,我们在充分肯定我们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基础研究、特别是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探索上还有不足,创新生态、科研生态还需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正处在在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惟有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聚集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确保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打造一条科技强国建设新路径。
“太空之吻”背后是改革创新善作善成的结果。“不革其旧,安能从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需要葆有创新思维、砥砺创新精神,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姿态。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选择创新,那就意味着没有退路。我们的科研人员们凭着这股不服输的轴劲儿,以“万无一失”的工作态度,通过一点点摸索,连续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天问一号”到“嫦娥五号”,从北斗卫星定位导航、“奋斗者”号再到“天问一号”,中国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这些体现的是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力,更体现了我们善于耕耘、善作善成的拓荒牛精神。这足以说明,一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创业史。中国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攻克无数重大技术难题,独立自主地掌握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航天尖端科技。当前,改革和发展路上路上遇到困难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不能被困难吓破了胆、唬住了神,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惟有发扬这种攻坚克难精神,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识和魄力,涉险滩、过暗礁、闯激流,才能在关键问题上寻求突破,在短板问题上打开局面,在国与国的竞争中才能保持优势。
探索奋斗永无止境,伟大梦想正在启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目标阔步前行的中华民族,号角声声起、战鼓催人急,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时代业绩,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盘得胜 云南文山州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