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红军标语墙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2021-05-24 08:46:04 | 来源: 中廉在线

中央苏区县浦城,是一块红色土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闽北苏区重要据点之一。当年红军队伍留下的痕迹,经过烽火岁月的磨蚀,如今留存已为数不多。

在浦城县古楼乡坑口村,中共浦西特区委旧址的大门右内侧的一段残存的封火墙上,永久保留着这样一段文字:

“拥护苏维埃政府、武装拥护苏联、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第四次工□打几个胜仗、五四纪念意义(下缺)、实行土地革命、提高文化水平、打倒帝国主义占领中国、打倒国民匪党□□利益、打倒屠杀群众、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劳苦工农大众(下缺)、实现江西及数和敌□首先胜利、没收豪绅土地、反对富农、打倒帝国主义、工农劳苦群众大家起来前线去、赤卫队努力起来参加红军、拥护七军团创造成□、红军万岁、打倒日本(□为墙壁泥灰脱落文字不明)”。

这些历经80余年,虽已历经风雨,但依旧清晰可见的红军闽北独立师第三团宣传队1934年所写的21条红军标语,用红、黑两种颜色书写,墙总长9.4米,高2.2米。1982年8月浦城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南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标语见证着中国历史,这些红军标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感召力强,在当时作为一种有力的宣传武器,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发动群众方面,直指劳苦大众最关心问题,对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每条标语的背后展现着历史与故事的真实再现,充满着时代的特征、抑扬顿挫,饱经风雨沧桑。如今一看,仍能从中溯回过往的历史风云与激情岁月。

1934年9月4日,由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浦城苏区。从管厝庆元东坑桥入境,经仙阳、忠信,到古楼休整3天。9日,先遣队离开古楼前,派五十五团二营(又称加强营)四、六连,共有170人左右,由政委洪家云率领与广浦独立营第三连、浦西游击队会合,护送战利品和一二百名伤病员到闽北苏区坑口村。

加强营在坑口村安置伤病员、交接好战利品后立即返回古楼,并一路追赶主力部队,由浦城枫岭关进入江山县境,急行军到浙赣铁路边的江山港,因河岸较宽,正遇涨大水,没有渡船,过不了河,对岸又有国民党兵封锁,先遣队主力部队已过去2天,无法追赶,只得返回江山廿七都山区打游击。几天后,从江山双溪口经浦城官路、九牧、渔梁回到闽北苏区。闽北军分区派一个参谋长到加强营传达上级指示,将加强营改编为红军闽北独立师第三团(简称红三团),归闽北军分区领导。

据当地老人回忆:“红军在坑口村养伤期间,建立了一个简陋的红军医院,红军十分友善,很快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当时红军拿着碗,搞上墨汁,往墙上一条一条的写标语。在苏区扩红期间,不断的涌现畲族少女送红军、妻送夫、兄弟齐参军的感人场面。红军在坑口村养伤期间,当地老百姓也时常帮忙红军,比如:洗衣服、做饭、帮忙照顾伤员等,当时红军物资匮乏,当地老百姓主动摘下南瓜、玉米给红军作军粮,但是红军们执意写借条,表示胜利后会归还”。1935年3月,粟裕率挺进师进入浦城前,在崇安车盘与红三团会合,将红三团归回挺进师。

听长辈说:“红军抗日先遣队开拔后,当地群众唯恐红军标语墙被敌军发现,住户被迫害,主动搬来杉木和毛竹靠在墙上,将标语墙掩盖”。也正是因为村民的斗智斗勇,以实际行动维护着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永远难忘的红色记忆得以保护传承。

喝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战争的硝烟已散,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却是永存。如今,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更是需要我们发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红军创造奇迹,我们创造未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古楼乡坑口村基层党群工作者 邹晓强)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