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来到南阳医圣祠,强调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这为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发扬中医学的优良传统,从“望、闻、问、切”的“四诊”疗法中汲取智慧,依症施治、刮骨疗毒,实现药到病除,从而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保障基层党组织“健康”。
察言观色,学会“望”民情之“寒热表证”。“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寒热”是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基层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到基层一线,到群众身边,仔细体察群众对政策的态度,观察群众办事时的脸色,从中摸清基层“水温”。我们要将群众满不满意、支不支持、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基层工作成绩的“八纲”,把群众冷暖放心头,把工作责任扛肩上,反思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找准在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痛点”,坚决防治基层工作的“拖延症”和“懒惰症”,让群众遇事有人管、办事有人理、难事有人帮。
兼听则明,学会“闻”民声之“肺腑之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医之闻,在于听声辨息,党员干部要学会做基层群众的“知音”,不能将自己束之高阁,不能只做政策的“扩音器”,还要做群众意见的“收音机”,用好调研这个“听诊器”,多听群众心里话,从群众之声中辨析工作得失,把群众“心声”转化为奋斗目标,把群众“呼声”转化为工作要求,把群众“赞声”转化为鞭策动力,既要把群众意见“听进去”,还要把工作实绩“干出来”,如此才能获得群众的“掌声”。
广集众智,学会“问”民意之“金方良药”。“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中医之问,在于问病症,基层之问,在于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时常做到“三问”,一“问”群众之所需,在制定惠民政策时要广开言路,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考虑群众各种诉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政策方针;二“问”群众之所急,从群众口中了解民生问题的“急症”,及时对症下药,把“民生工程”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三“问”群众之所喜,在政策落实后,认真询问群众的看法和态度,总结群众喜闻乐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形成一套适用于解决基层问题的“药方”,为科学决策提供思路指引。
悬丝诊脉,学会“切”民忧之“疑难杂症”。“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中医之切,讲究切中要害,标本兼治。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党员干部时常要面对各类顽瘴痼疾,如果不能找准疑难问题的关键点进行“靶向治疗”,只能陷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的窘境。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能一味求快而“下猛药”,对疑难问题要抽丝剥茧、溯本求源,深入查找问题“病灶”,精准拔除民生所忧之“病根”,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着力提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的能力和信心。(福清市音西街道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