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是各级党和政府履行职能、执行公务、行使权力的主体,其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对群众有着巨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期望要求比任何行业更高、更严,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发生在党员干部身上,影响并不小。在日常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因为忽略了谨言慎行这些细节,受到惩处的不胜枚举。这要求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随时争做守嘴、守心、守则的“三守先生”,做到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无人监督一个样,带头塑造环境正能量,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守嘴不惹祸。古人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有时候,伤人最深的,不是利器,而是语言。语言的力量,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一句冷漠的言辞,可能就会在别人心上留下一道永远抚不平的伤痕。《增广贤文·上集》中说:“伤人一语,利如刀割。”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越多,越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把话留在心里。可见,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记住,伤人的话,不要说。别因为图一时之快,给他人造成伤害,也给自己留下遗憾。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时刻引以为戒,处处谨言慎行,自觉争当“守嘴先生”,涉及推动为民谋利事项,该表态时要大胆发言,为老百姓鼓劲撑腰;涉及不能做到的事项或者是党的大政方针时,要随时保持清醒头脑、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发表与中央精神相悖的言论,绝不能表态自己做不到的事,祸从口出。
守心不离航。古语常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才有未来。一个人不忘记自己为何出发,才能最终到达彼岸。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是对人生最大的辜负。初心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从“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其宣传奔走”的周恩来,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到“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的杨善洲,到“共产党员的党性阵地不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的杨业功,再到把自己半床被子都留给老百姓的红军战士……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历史的厚爱和人民的真诚拥护,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党员干部守住初心,就要不断强化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加强党性修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要像革命先辈那样,把为党分忧、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把献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激情,孜孜以求,从不懈怠,只要是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积极作为、攻坚克难,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守则不越线。中国古人讲究“慎独”,在别人看不见时,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曾国藩中年之后,手握重权,他却不贪污、不行贿、不谋私、不枉法。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独。任何时候,都不应做有悖道德和原则的事。俗语讲:“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守住内心的底线,才能不至于滑向深渊。慎独则心安,坚守原则,不被利益所惑,人才能活得自在从容,没有灾祸。党员干部讲规矩、守规矩,要随时做到心中有戒,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定力,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既要对上讲规矩、守规矩,也要对下讲规矩、守规矩;既要对党忠诚老实,也要对群众忠诚老实,让说的和做的真正一致起来,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真正统一起来。
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增强纪律规矩意识,让自己明白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时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惟有主动担当作为,时刻向守嘴、守心、守则的“三守先生”看齐,才能确保不出差错、安心干事。(盘得胜 云南省文山州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