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这次考察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也为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回首中华民族崛起之路,从革命到新中国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每个关键历史时期、每个重大发展突破,都能清晰地看到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要提高政治站位。历史实践和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把好青年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激发其爱国主义信念信仰,自觉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的目标。
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深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以此为根基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学模式。倘若脱离了我国客观环境和文化土壤,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能够长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中国高校要引导青年人才成为文化自信的引领者,推动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传播,为国家发展、民族崛起奠定良好基础。
要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各高校必须注重提高人才全面素质,着力培养国家紧缺、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依托学校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产学研融合,下大力气组建科技创新攻关团队,紧盯关键领域,努力攻克核心技术,力争实现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连超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