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一句轻描淡写的感叹,却道出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一把辛酸泪”。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生黄国平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回顾了寒门学子艰难求学之路而引发网络热议,其一路走出小山村、同命运拼搏抗争的故事令广大网友热泪盈眶、感动至极,撑起他从偏远山坳迈向繁华都市的坚定信念,却是那句朴实无华的“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生”。这不经意间给无数寒门子弟以心灵震撼,因为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批同命运抗争而从未屈服的有志青年。作者以自身经历鼓舞着那些“对命运不服输、对读书有渴望、对理想有追求”的寒门学子,以探索求学之“三境界”,让身处在“命运旋涡”的他们能听得到声音、摸得清方向、看得见希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此第一境界也。在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黄国平完整的叙述了求学路上的艰难坎坷,在经历家庭变故、生离死别、人情冷暖、贫困潦倒后,依然坚定“归来仍是少年”的那片初心、坚持 “煤油灯下不忘读书”的那种执着、坚守“奋力做出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份使命。寒门虽寒,人心更暖。如今,国家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已经成功进入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的新时期。在党的领导、国家扶持、社会关爱等众多力量帮助下,寒门子弟走求学之路以改变命运、走向世界,离不开国家、社会的支持,更离不开个人求学的艰苦奋斗。作为一名寒门子弟,一位“过来人”,深知学子们成功之路的蜿蜒曲折。现在,我成为一名深入基层锻炼的选调生,所能做的就是对缺乏教育观念的农村家庭,用自身经历加以言传身教;对缺少信念、丧失斗志的青少年,用个人经验加以耐心引导。希望尽自身的绵薄之力让他们少点迷茫、多点希望,引导他们在求学之路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战得胜苦难。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风雨中负重前行、苦难里铸就辉煌,此第二境界也。寒门能否出“贵子”?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中学,到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步步走出大山的足迹,黄国平用他的奋斗事例向莘莘学子诠释着“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人生哲理。寒门子弟探索求学之路以实现人生理想,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持之以恒,更要保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夜以继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这方面竭尽全力,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增加财政投入、健全资助体系、落实助学资助等众多举措,都在为寒门学子减轻“后顾之忧”。国家尚且努力,在“命运旋涡”中挣扎的寒门学子们为何不为之奋斗?相比党和国家的努力与付出,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时刻铭记做好政策的宣传员、落实者,帮助困难家庭,鼓舞寒门学子,在风雨中前行,在苦难里奔波,在追“光”的路上你我同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身之所及,此第三境界也。拖欠学费、光脚走路、穿破衣服,这本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黄国平因“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的荣耀、“顺便贴满一墙奖状”的满足而没能放弃,他做到很多人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事,坚持了很多人想坚持而没能坚持下去的东西。求学之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除了“志与坚的淬炼”,也会在灯火阑珊处有意外之喜。寒门学子也是普通人,面对艰难卓绝可能想过放弃,可能真的要放弃,但是再坚持一下,也许真的不一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命运不甘、对成功渴望、对信念追寻,时刻警示我们: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人生之路,从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一手“好牌”,但打好这一局,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这个机会来自国家和社会“不抛弃”的努力,更来自个人“不放弃”的奋斗。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在求学之路上,他“不抛弃,不放弃”;他“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最后他散发光,也勉励着更多的“黄国平们”能够摆脱磨难、求学奋进。(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选调生 余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