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吃苦是人生的财富,是一种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它是积极向上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宝贵的品格。人生需要从吃苦中获得历练,革命精神需要从吃苦中得来,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春和奋斗的写照,热血与汗水的浇筑,是磨砺,更是成长。艰难困苦面前,他非但没有怕,反而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七年的时间里,青年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沉下心来扑在工作上、学习上,也是这段时间的经历,给了他两点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关键看面对苦难时的选择,是战胜它,还是屈服于它。
晚清名臣曾国潘有言,“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据说年少时的曾国潘并不聪慧,而是有些笨拙,求学家塾期间,饱受其父曾麟书庭训督学之苦。坊间曾传闻曾国藩背书彻夜未眠,梁上君子不得手,怒而讥笑其太笨的故事,从此以后,他倍加努力、奋发图强,勤能补拙,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伟业。也正是有着年少苦学经历,才养成了他坚忍的性格。被称颂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潘,除了为学之“苦”,他的为官之“苦”、灭欲之“苦”、自省之“苦”均值得后人学习借鉴。这也从中感悟到一个道理,正所谓“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吃苦,不仅要敢于吃苦,还要乐于吃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乐于吃苦是一种情操境界,是一种豁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李大钊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之前,他写下了面对艰难险阻而无惧无畏的革命豪言,“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同志创作于1929年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抒发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体现了宽阔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产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吃牛肉歌》,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历史的正确选择。对共产主义抱有必胜信念,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始终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朝气蓬勃的英姿神态。
善于吃苦,还要不忘吃苦。“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善于吃苦是珍惜吃苦的过程,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不断提高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争做学习型干部。不忘吃苦即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选择安逸。血与火的革命年代,涌现出了像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董存瑞、邱少云……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共产党员,他们用生命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和平年代的今天,更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立足本职工作,自觉将人生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立足建党百年新征程,今天,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用再过以前的苦日子了,但不过苦日子,不代表说是不用吃苦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在先辈们用血肉身躯换来太平盛世的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做到能吃苦、肯吃苦、不怕苦、乐吃苦、善吃苦,以认真的态度赓续发扬吃苦精神,为民族复兴事业再立新功。(马东方/江苏省金湖县委组织部 朱倩/淮安市清江浦区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