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占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地位,众所周知,决策权始终掌控在具备绝对核心竞争力的一方。在建党百年之际,动员全党、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显得格外重要,那么,总书记强调在“创新”这一议题上要努力筹划发展“科技中心”和 “创新高地”,其深刻意义在于将人才发展机制联系发展,致力于孕育新的产业革命。
拓“荒岭”、辟“新地”当有“苦读诗书”的自觉。科技创新需要有枝繁叶茂、涓涓细流的憧憬与恒心,但要想占据科学创新的顶峰,就必须从思想上夯实谨慎好学、学史向党的精神力量,从思想上抚慰、激励创新人才再创新,将理论创新成果加以深化并逐步渗透到实践中去,为实现实践创新、创造有价值的科学成果走好有力的一步。“拓荒”更是拓深度,需要人才具备“苦读”党史,“苦求”发展的毅力和决心,其要求广大知识分子解放思想束缚,延伸思维边界,让自主创新这一意识成为自觉,让“看得到”变成“看得远”。增强“四个自信”是总书记的给予青年人的建议,显然,当下要想把发展聚焦高精尖领域、又要助推发展向纵深、变革发展,就必须倒逼先进人才以全局为观、主动出击,即是对“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充分解读。
施“厚肥”、蓄“内能”当存“孰重孰轻”的见地。科技领域创新要有“好底子”作为基础,再而,倚衬着这一时期发展向高质量转型的潜在优势,在人才准备上我们不仅要对行业,更要对领域、对部门,甚至是面向一颗“螺丝钉”来发挥“精准施策”的效用。为新兴发展领域添置发展便利、汇集生产要素发展优势,将人才分配的着力点放在核心关键领域,同时坚持保有“孰重孰轻”的比较观念,既需要我们往人才政策上洒“厚肥”,又要求政府、人才培养高校、科研院等组织为人才政策这棵“大树”不断积蓄能量做好坚实准备,让发展卯足劲向核心精尖领域发起冲刺,让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竞争优势,以及现代化发展优势。
养“沃土”、培“精干”当擎“革除缛节”的旗帜。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他的一番话说明了我国当前已在人才制度创新上做出了一定的突破,但在一流人才建设上,以及对于人才发展所设定的“条条框框”都过于繁杂,不利于人才放下顾虑、钻研创新,两者是对立的,因此要革除。相反,发展以调动主体、凝聚创新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则更占据主导优势,其不断将发展方针政策细化、深入到其它可塑性更强的领域,尤其是需要科技服务、贡献于社会的关键性领域。同时,这一渠道创新带来的机会也将在领域合作实现人才流动、平等竞争的道路上大有作为,这样一来,联合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也就足以完成“1+1>2”的完美跨越。
用“开荒辟岭”的首创精神去激活人才“颠覆”发展现状的战斗力,需要的是足够的制度体制作为硬件保障。当然,站在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之上,对于全球科技的紧密交流与合作则应当前有自觉,后有原则“底线”地去扎实跟进人才发展战略与现代化进步相统一。(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县委组织部 夏萧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