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指出: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近年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人才战略顶层设计不断健全,人才配套培养制度不断完善,人才素质显著提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地在人才工作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部分地区对于人才工作“重引进,轻落实”,吸引人才来时说的天花乱坠,而对于某些问题比重就轻,承诺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得不到落实;二是“重引进,轻使用”,费尽心思引进的高端专业人才或安排非专业性质工作,或“束之高阁”,把人才工作当作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三是“重栓人,轻留人”,把行政禁令作为防止人才流失的唯一手段,甚至默认一些抑制人才流动的“潜规则”,设置人才交流壁垒。这三点现象既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也是创新人才机制改革力度不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的创造活力既可以释放,也可以禁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使用,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各地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引进时要换位思考,以心换心,少一点花言巧语,多一份以诚相待,除了展示资源、平台与优势,把一些已知的问题与可以预见的困难也列在对方心中,令人才来前心里有准备,到时不后悔;
“材有大小,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在人才使用时要因才适岗,切忌“揠苗助长”与“束之高阁”,要着眼于激发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要让人才在有条不紊的干事创业中获得价值感,开创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
在如何留住人才方面不能靠“堵”,要靠“疏”,人才流动并不是人才流失,用人地区与单位应及时摸清流动原因,即便一时不具备留人条件和机制时,也可以创新联络机制,让其流出舒心,流回放心,形成流出不流失,流出再流入良性循环机制。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我们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管”与“教”一手抓,齐步走,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下,打破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藩篱。(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濠村乡毛墘村党群工作者 潘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