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片文章《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在这个刚刚经历过脱贫攻坚年,全国上下全面脱贫的时间节点上,重新回味学习了一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是发表的讲话精神。
从现在的眼光看,习总书记那时候提到的很多关于脱贫攻坚的论点都十分犀利且切合实际,比如扶贫先要扶志,对贫困的地区的扶贫资源应该更多的倾斜而非依靠当地配套等。扶贫工作就是要“开源节流”,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才能最大化的做好扶贫工作,真正将“贫困”送进历史的垃圾堆。
“开源”是要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没有资源也要创造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申请国家资金、扶贫资源,引导企业捐赠等,但更重要的则是发展地方经济产业,增强贫困人员的致富意识,真正做到自给自足,扶贫扶智。习总书记当时说,2012年初,某省某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县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热烈祝贺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成为贫困地区为荣,这种思想就是典型的只想等着上头喂食,而不想自己发展。以前有不少贫困地区上到政府下到贫困人员,都只想者拿来主义,政府等着上头给钱,贫困人员则只想者等政府救济,反正政府不会眼看自己饿死。这种从上至下的不良思想造成了扶贫工作几乎毫无进展,投入多少资源也无济于事,最近有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在开头很好的展现出了这样的情况。因此,扶贫工作不能理解为简单的给钱给物,这只是生活保障而已,却并不能改变贫困的本质。钱和物应是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度过当前困难,清除发展的阻力,让他们有余力发展产业或寻找工作,从而实现真正的脱贫。
“节流”则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耗。习近平总书记当时说“有一个地方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其实2005年就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2011年因媒体曝光,国家级贫困县资格才被取消。据说,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中部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评比榜单上,竟有17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经成为了经济百强县,却还挂着贫困县的帽子,享受着贫困线的资源,同样的,有很多贫困户在脱贫后也还是一直领着扶贫款,家里盖起三层小楼,开着私人小车,却还挂着贫困户的帽子,这些情况都是对国家扶贫资源的极大浪费。扶贫工作即要重视将真正贫困的地区和人拉入扶贫工作中,同时也要重视已经脱贫的地区和人员的清退,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的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扶贫是一项长期战略工作,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虽然经过2020年的脱贫攻坚年,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但还不能放松警惕,因为贫困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一场大病,一次意外,都可能让一个普通的家庭陷入贫困。扶贫工作中,也要睁大自己的双眼,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真正让工作做到点上,做到民众的心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党群工作者 王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