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文章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贫苦地区干部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心系扶贫,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方能攻坚克难,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用“责任之心”,扛起脱贫攻坚大旗。为民所想,解民所困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难得的是对社会下层、弱势群体、贫困阶层的真正的关心。与社会上层相比,恰恰是他们遇到的困难最多,最需要关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对于“可能少”“可能掉队”的群体,需要贫困干部用“责任之心”深入基层,真真切切去体会困难群众的生活,多加关心他们在脱贫致富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加针对性的去改善他们的生活,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用“关爱之心”,守护贫困家庭孩子教育。“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扶贫的根本之策。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真正的关心关爱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对于教育观念落后的地区,更要加大力度宣传教育,让家长们重视教育,做到让每个适龄孩子都能够顺利入学。对于教育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只有贫困地区干部用真切的关爱之心,守护好每个孩子的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源上实现脱贫。
用“仁义”之心,杜绝扶贫乱象。在扶贫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虚假贫困县”,扶贫款项移作他用等乱象,这告诫着我们,扶贫过程中,需要心怀“仁义”,坚守内心,遵守道德感与责任感。扶贫是我们的民生大事,更是事关千千万万的人民生活的大事,扶贫干部们一定要有坚守道德底线,奉献自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监察力度,对于扶贫干部出现的违反纪律问题,要进行严肃处理,肃清扶贫不良风气。
我相信,只要全国扶贫干部都“心系”扶贫,一定能攻坚克难带领困难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国家实现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邵艺璇 福建省沙县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