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可以是取优逐劣式的,能者居上,不能者下;也可以是理论淘汰式的,不再以独立的整体存在,而是分割取样,逐条归并。淘汰机制的建立,对基层治理,党建工作尤为重要。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人员优劣犹如基土梁柱的优劣,不单需要慎选,更是要适用,选用合适优秀的人才对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推进完善基层治理,激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活性的源动力保证。
历史上,举孝廉,锦衣卫监察天下莫不是与取能人,去庸冗相关的行为,但也有因色遭嫉,以才引殃,怀璧其罪等。虽然大多都是异常的,不过相对的也说明淘汰的另一面钟形式——“逆淘汰”也有相对悠久的文化基因存在。
“逆淘汰”顾名思义就是坏的淘汰好的,放到经济学上说便是劣币淘汰良币,但工作的中的“逆淘汰”危险性不止留劣去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精才艳艳之辈,大多都是普通人,在这“逆淘汰”中难免心思动摇,变为庸人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邪路,其危害甚重。“逆淘汰”的原由颇多,工作中的做多做少一个样,多劳多责批评多,少劳少责批评少;任免中的“静默主义”;甚至错误的“企业型奋斗”思维产生的内卷,再或者做人还是做事的思考等,甚至需要占全,有其中一部分都可能产生“逆淘汰”,仅严重与否而已。
对此,须对症下药,转变“逆淘汰”,一要肃清纪律,转变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个人做好自身的精神思想工作,不偏不斜,不羡不正所得。同时做好纪律检查工作,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清扫不正之风作斗争,以党规党纪为药,清除害虫寄生虫。二是注重工作环境营造。思想行为将走进群众,成为群众,把群众心事作为身边工作的思想植入日常工作的氛围之中,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才能让党员干部愿意做事,毕竟都是“自己人”,事情都是“要做的事”。工作开展中要会做事,先把事情做好,本职干好,再考虑应酬。同时摆明车马,遏制消极懈怠等不良行为,坚持落实福利待遇和精神奖励,让有能者物质和精神上乐于干事,愿意干事,进而引导并营造“人人愿意干事、人人争相进步”的氛围.三是让实干者有奔头。树立干事创业的正确思潮,让能者上庸者下。改变规避风险式的用人方式,论资排辈、以空头支票应付等行为,让忠诚担当、务实清廉、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干部脱颖而出。工作开展坚持做到有权有责,权责对等,坚持遵守授权绝对性原则,在组织中做到职责与权限可下授,最终责任不可授。与此同时,加强对各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将工作疑难点及其相对应的可实施办法进行传达,提升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能力。
唯有如此,营造良好的“生态”,遏制“逆淘汰”,让会者,能者,愿为者食其禄,居其位。让普通人有奔头,意动心动,向能者看齐,愿做事,能做事。(王彬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