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考察调研时,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要做好巩固脱贫这篇文章,防止因病、因灾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而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还得依靠深入人民群众的基层干部,为确保振兴工作具有针对性落实,应该持续做实为基层减负,重点应放在为基层干部减负,破除在工作中困扰基层干部的形式主义问题,从思想观念、工作实际和管理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琐事中解脱出来,让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把握正确政绩观,发挥基层干部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基层干部解除“束缚”、放开思想和卸下“包袱”,聚精会神为乡村建设抓机遇、抢发展、迎挑战,斗志昂扬巩固脱贫成效搞振兴,敢定目标,能解问题,做出效果。
厘清驻村工作队和村居两委工作责任,让基层干部精准发力不偏离。在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期间,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对整村规划和发展积极砌“堡坎”、筑“根基”,个别地区还推行村级“网格化”管理,让驻村工作队员大包大揽的“分片包干”,导致个别村(居)干部觉得自身职责被弱化,找不准自己的定位,遇事就推给驻村工作队,导致基层驻村干部事情多压力大,工作开展推进慢、偏主心。乡村振兴工作中,要进一步理清村(居)“两委”班子和第一书记、包村干部之间的责任;在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一宣六帮”作用基础上,确定好驻村工作队与村(居)“两委”班子议事交流制度,畅通工作沟通联系渠道,捋顺双方职责范围,提升“两委”干部的对乡村振兴政策知识普及,学懂弄通各项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树立服务群众意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的能力。让村(居)“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要真正把驻村干部从村委琐事中解放出来,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在因村施策上下功夫,高效推进振兴工作,精准发力不偏离。
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让基层干部有的放矢不动摇。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为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已成全党共识,并在各个领域的工作中得到认真落实。但还是存在“查印证”、“重留痕”的行为,以会议传达会议、多级多头检查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禁不止,而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往往是一些官员的惯性思维,推卸责任不敢担当的行为,这种层层“甩锅”的做法,就是把基层干部“丢进”文山会海当中,把基层干部当作督查检查的“靶心”,导致干部束手束脚,为群众办事迈不开步伐。要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风气,首先应该减少不必要的地区自查、交叉检查以及应付上级的巡视巡查,干部做的好不好,群众反响最可靠;其次减少开会落实工作的“怪病”,让基层干部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能够深入群众,弯得下腰,抬得起头。还要摒弃工作要留痕的考量标准,用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准则,少些作秀应付,就多一些真拼实干,少一些情况汇报,就多一些实事求是。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任重道远,我们要紧盯住整改本质不放,让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有的放矢。
肃清等量齐观和一褱而论的“一刀切”,让基层干部对症下药不含糊。成功经验往往会被普遍进行推广,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其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中,划定一条所谓的标准线,便要求基层按部就班的将政策进行落实,稍有偏差就被定义为落实不到位,导致基层干部不得已常常出现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情况;一味的以一个标准一褱而论,“封锁”基层干部的创新思路,为追求“成效”,让基层“削足适履”,“一刀切”政策贻害难解。为了体现对上级部署工作的重视,工作推进强制性分指标推行,看似大刀阔斧般“动真格”,然而落实的真实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使老百姓怨声载道,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要肃清“一刀切”的做法,首先不能只压担子,不铺路子,在政策举措实施前应该做好合法性论证,不能方向未摸清,政策倒先行;多深入基层调研情况,倾听群众呼声,让基层干部“入境问俗”科学谋划,寻好“门路”,因事为制,提升政策举措精准化。其次实事求是的要求“规定动作”,因地制宜的开放“自选动作”,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差异特点,避免野蛮式、强硬式的“生搬硬套”。什么药治什么病医生都知道,但是哪个病人要用哪个药,“主治医生”开的方子才是“对症下药”,在振兴工作中要避免自上而下的“一刀切”式只“抓药”不看“病”,要就地取材,根据乡村基层地区“症结”来“开方子”,才能药到病除。
扭转死板化和机械化管理模式,让基层干部安心定志不分心。基层本来多数都是头重脚轻,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各部门的指令都直指基层,工作压力着实的大,而驻村考勤过于机械化,没有变通的余地,基层干部就只能裹足不前;管理上过于苛刻,动辄“纪委查岗”,给驻村干部上“枷锁”套在村委会,结果只能“闭门造车”,把精力放在整材料、迎检查等事情上,消磨他们主动为基层办实事的积极性。有些地方,为了“管住”第一书记,推出层层“审批”式的请销假制度,联系村领导、分管领导、第一把手审批签字后,还报要上级组织批示,一套繁琐的手续下来,早已耽搁了请假的初衷;重管理轻实际,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管理太于死板化,只看考勤不看实效,把干部“死钉”在村里,只求深入群众,不给群众谋事,这又有何意义?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层干部既要做个“背包客”走街串巷,也要让干部发挥自己和部门的优势特长,科学谋划,将群众的期待和“心声”变成撬动发展的杠杆,而不是将其“绑”在村里。要打破以出勤时间为标准的考核机制,对于做出实际成效,推动乡村发展,老百姓认可的干部,应该适当灵活机动考核,强化“实绩”考核占比。破除机械化管理方式,给基层干部合理的时间分配,给“能干事”“干实事”的干部放手一搏的机会;向人性化管理倾斜,追责只是一个“鞭策”的方式,不能作为框住干部行为的“牢笼”,让立志“扎根”的干部安心、放心、舒心的为乡村谋发展,才能让振兴工作荡起发展的“双桨”。(贵州省黎平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吴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