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减负不减责 松绑不松劲

2021-01-29 12:58:44 | 来源: 中廉在线

以往提到基层工作,谈得最多的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2019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来,“基层减负”有明显成效,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精文简会”,赓续提高文件会议质量和效能。截至2020年11月底,以党中央或中央办公厅名义发文同比下降33.7%;中央和国家机关文件和会议数量同比下降14.3%和59.7%;省区市文件和会议数量同比下降27.7%和29.5%。但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只是换了“马甲”,红头文件少了,“白头”通知却多了;督查检查少了,“调研”视察却多了。想要做到真正为基层减负、为干部松绑,需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为基层减负,应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不。当前形式主义题难易反弹,不仅存在残留的老问题,还出现各种新“马甲”新“变种”。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面对如此复杂、顽固的问题,我们应深究问题根源,找到关键“病根”对症下药,而不是“病急乱投医”,费时费力又费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变种,其根源在于少数干部政绩观错位,部分干部存在身体已经进入新时代,思想却还停留在过去;盲目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令群众失望、令基层干部工作更加繁琐的事。为此,针对源头“下药”加强干部思想建设、健全精准问责机制、完善督查检查方式,从源头上扼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为基层减负,应健全基层干部反馈机制。有责无权、人少事多,是基层干部的痛点所在。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任务多一点、要求严一点都不怕,就怕白忙活、瞎忙活;反复说、重复做同样事、无用功。因此,搭建基层干部反馈机制的“心声墙”,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心声,多看看基层工作的成效,防止基层减负出现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现象,让基层干部真正感受到基层减负的政策红利,才能激发其能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责任担当。

为基层减负,应向基层干部放权赋能。基层干部获得感的缺失,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责大权小的基层治理现状。基层干部不仅要一个人落实几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还要为完成工作向各个部门发出申请、汇报等多个程序,大大加大工作难度和工作时长。通过制定赋权清单,将审批权、执法权等权力下放到基层,让基层真正有职有权、真正解放自己的“双手”,更有精力、有权力为着群众想、带着群众干,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领头羊”。

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顽固性、反复性和变幻性。不仅要根除“老问题”,也要提防“新变种”。只有我们在基层减负的路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建立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广大基层干部才能真正实现“轻装上阵”、真正实现“真减负、减真负”。(东方市东河镇人民政府 欧维学)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