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乡村振兴,当前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而基层干部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贯彻者和实践者。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性战略任务,农村需要这样的基层干部。
迈开步子,让脚上有泥。“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这是长辈们经常对晚辈们说得最多的话。而这句话对于基层干部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同样适用。人们常说,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到基层任职,这一代年轻干部普遍存在学历高,政策理解能力强,熟悉电脑操作,是当前基层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生活,自身的社交圈都在城里,几乎没有接触农村工作,也不懂群众“方言”,不知道怎样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导致他们宁肯坐在电脑前忙于写材料、报台账,也不愿意迈开双腿,深入群众中间,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时间久了就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干部。因此,基层干部要迈开双脚,走到田间地头,让脚下沾上泥土,甘当小学生,多向人民群众“取经”,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矛盾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只有从机关大院走到田间地头,从文牍案头走向街头巷陌,才能真正找到群众工作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否则一味的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唯有走进基层才都是办法。
俯下身子,让身上有土。“天地之间有秆称,那称铊是老百姓......”,作为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相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至今都能随口哼唱上几句,其中让人回味的不仅是动人心弦的旋律,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歌词。同时,从侧面也反映了,为官为民当如何,百姓心中有杆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而基层工作又无时不刻面对群众。基层干部处于基层工作的第一线, 既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第一触角”,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干部的“第一形象”。基层干部的形象怎么样?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深厚感情与正确评价。因此,基层干部要俯下身子,放下身段,与群众坐同一条板凳上拉拉家常、唠唠嗑,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而不是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一副“一尘不染”的模样。只有俯下身子,用心倾听群众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用情用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真正实现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
甩开膀子,让背上有汗。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壮美画卷已经绘就,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就是“干”。然而一些基层干部中还存在“混日子”心态,比如有些干部因为升迁或晋升无望,便出工不出力;一些年龄偏大的干部认为自己已经退居二线,存在得过且过心理;还有一些被处分过的干部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思想误区等等。乡村振兴绝不是一句口号,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靠实打实才能干出来。如果光有口号,没有付诸行动,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俗话说得好:“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干”,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因此,基层干部要秉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大胆干,扑下身子务实干的精神,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党的伟大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海南省东方市委组织部 殷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