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都地摊经济实践取得显著成果后,全国两会对地摊经济“旧事”重提。随着地摊经济在网络上升温,各地也纷纷响应,一时间掀起了“摆地摊”热潮,让地摊经济下人声鼎沸和城市烟火景象重现于“江湖”。
重现地摊经济,是市场宏观调控的结果。在笔者记忆里,年幼赶集时,地摊摆满大街,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一副繁华景象。地摊经济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中后期。摆地摊是做生意的开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地摊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繁荣了市场、增加了收入、保障了人们的就业。后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管理不善,让地摊经济染上了“脏乱差”、“扰民”的臭名,最终被取缔。而今,受疫情影响,劳动力闲置在家,市场经济不景气,全球贸易受阻,发展地摊经济,是阻止经济下滑、保民生促就业、保证市场正常运转的调节手段。
用好地摊经济,是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的机遇。地摊经济不等于“脏乱差”,关键在于管理。推进城乡建设,搞活地摊经济与招商引资“异曲同工”,只要规划合理、管理科学,就能带动地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规划地摊市场,不能离市区太近,也不能太远,既要考虑到人流分散、规避市场扰民,又要便于群众消费,保证市场活力;管理地摊营销,要做好摊位的卫生、管理好市场的环境,可按脏乱程度收取卫生管理费,既用于保洁支出又能用“经济处罚”方式倒逼经营者爱护环境;监管地摊经营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把退出关,完善地摊经营手续,租赁摊位要登记建档;使用摊位要规范经营,不得越位、占道、阻碍交通;地摊经营要保证产品质量、各经营者要自觉接受食品、质量安全检查。
活用地摊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后备力量。地摊经济是当前疫情之下“复活”的特殊产物,它不仅能加快城市发展,带动市民消费需求、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还能给大批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也能就地解决异地搬迁无人居住的现实问题。一人就业,保障全家。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能有收入,有经济收入,才能保障贫困家庭脱贫、防止脱贫家庭返贫。就现下而言,地摊经济正在以一种迅猛的势头扩张,不少地方的“烟火气”又多了起来,市场不再冷落萧条,原本受疫情影响和移民搬迁而无就业保障的农民群众能通过“摆地摊”直接享受到国家提供的红利,这简单又有效的措施,既能够解决就业、增收问题,还能保障物价稳定,提升内销,着实实惠。
地摊经济,是生机也是生计,当前百业待兴,促进地摊经济,让民生未来可期。(贵州省黎平县应急管理局 孔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