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高考移民”是病得治

2020-01-16 15:18:57 | 来源: 中廉在线

从教育部获悉,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明确提出要严厉打击“高考移民”。(2020年1月12日 光明网)

何为“高考移民”?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高考而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学生。这个词语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5年前,就有人动了这“歪脑筋”。《重庆晚报》曾报道,1995年,一名山东籍的考生假冒了一名山西籍同龄者的身份,成功考取大学;15年后,其假冒身份在人口普查中被发现。由此可见,“高考移民”现象至少存在了20多年。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高考移民”折射出来的是“病”,得治!

首先,“焦虑症”。其实高考移民,更多的是空挂学籍、户口迁移。甚至不少家长为了能够“移民”成功,早早的就在另一个地方买房子,为的就是便于将来孩子迁户,为的孩子能够考上更好的大学。笔者的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情况。她的孩子才刚刚上小学,但学习成绩一般,她的母亲早早就托人四处打听这种情况,为了能够早点“移民”,孩子才上小学四年级,家长就开始来往于另一个大城市于自己的家乡,来来回回花了不少钱,却还没有结果,但却依然执着。笔者不得不说一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样的“焦虑”,使得他们不得不早早奔走在不同城市之间。但笔者想问,这样虽然有利于自己的孩子的高考,但是却破坏了规矩,游走于政策的缝隙之间,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如果只是从眼前看的话这确实是个好方法,但是着眼于长远来看并不好。首先,人才并不是由高考决定的。出了社会无论是谁都会看到一些学历不高却能力高的人得到领导器重,反之学历高的也有所谓的“低能儿”,干活慢吞吞,不出效率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焦虑”不应该有。因为学习好坏、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决定将来的人生。

其次,“红眼病”,不公平导致的心理失衡。高考移民”的迁入地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京、沪、津等经济水平高、招生名额多的大城市。另一种是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高考录取分数线都低的边远地区,出于优惠照顾特区及民族地区的考虑,这些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远远高于内地人口大省。比如在河北省400多分就是个专科料,但是放在天津或者北京就很有可能上本科。曾经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原本是专科料的学生因买了海南户口,去海南高考一跃成为二本高材生。这么大的落差,这样的情况值得反思、深思!为何会造就这么一批“高考移民”?其背后除了有家长的焦虑更多的是地区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这样的落差势必会让家长、学生们“眼红”,导致心理失衡。所以笔者认为在“高考移民”这个问题上,更应该从根源去着手,照顾虽重要,但是公平更应兼顾,而且教育资源要想办法优化。

人才是多方面早就,高考的成功与否是一个关键点,但绝不是“定锤音”,希望高考的家长更应该看的长远,让孩子多锻炼,培养能力才是关键,而不是去“钻营”。因为即使一时成功,不代表成功一世。学识上的距离是可以弥补的,莫让“一时之功”蒙蔽心智扰乱高考秩序。(杨毅辰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镇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忠厚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