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强化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行使纳入法治监督轨道。基层干部本应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是为百姓谋福祉的践行者。然而,总有一些“蝇贪蚁腐”之辈,在基层的土壤里滋生,啃食群众的利益,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道报2025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190.6万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58.9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120.6万件。立案52.1万件, 其中立案省部级干部43人、厅局级干部2335人、县处级干部2万人、乡科级干部6.8万人;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4.8万人。一系列数据触目惊心,众多村支书、村主任因违纪违法被查,这一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凸显出聚焦“民之所盼”,向“蝇贪蚁腐”亮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蝇贪蚁腐”危害大
村支书、村主任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本应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但部分被查人员却背离了初心使命,将手中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在扶贫资金发放、惠农政策落实、集体资产处置等方面大做文章,或截留挪用、或优亲厚友、或吃拿卡要。这些行为看似“小打小闹”,实则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让党的惠民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变了味。
对于普通村民来说,每一笔扶贫款、每一项惠农补贴都可能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保障,是改变命运的希望。而“蝇贪蚁腐”们的所作所为,让这些希望破灭,使群众对基层干部失去信任,进而影响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公信力。同时,这种不良风气也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聚焦民之所盼找病灶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群众痛恨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要聚焦“民之所盼”,就必须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痛点。通过畅通举报渠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线索,让群众成为监督“蝇贪蚁腐”的重要力量。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和监督检查,主动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
同时,要加强对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等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村支书、村主任等基层干部的廉政教育,提高他们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从思想源头上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对基层财务的管理和审计,规范资金使用流程,防止资金滥用和流失。
亮剑出鞘斩“蝇贪”
面对“蝇贪蚁腐”问题,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打击。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执纪执法力度,对发现的问题线索深挖细查,严肃处理。对于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在打击“蝇贪蚁腐”的过程中,要注重标本兼治。既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人员,又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完善制度机制,堵塞监管漏洞。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蝇贪蚁腐”问题反弹回潮。
上半年众多村支书、村主任被查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了“蝇贪蚁腐”问题的严重性。但同时,这也是我们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契机。我们要聚焦“民之所盼”,以“零容忍”的态度、“钉钉子”的精神,向“蝇贪蚁腐”亮剑,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基层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传递到每一个群众心中。 (沈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