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干部队伍的作风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的效能、群众信任的厚度和事业发展的高度。“治懒、治乱、治庸、治骄、治腐” ,应该说切中了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是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更是激浊扬清的系统工程,唯有抓铁有痕、久久为功,方能锻造出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一、以 “治懒” 为切入点,破除怠政之弊,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懒” 是作风建设的 “拦路虎”,表现为精神懈怠、行动迟缓,面对任务 “等靠要”,遇到困难 “绕道走”。这种 “躺平式” 干部看似不犯错,实则是对岗位职责的亵渎、对群众期待的辜负。治懒当以 “动” 破 “静”:一方面要建立 “清单化” 责任体系,明确任务时限、压实岗位责任,让 “在岗必须尽责、失职就要问责” 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要完善奖赏激励机制,将实干实绩与评先评优、晋升任用挂钩,用 “能者上、庸者下” 的导向点燃干部干事热情。唯有让 “勤者受褒奖、懒者受鞭策”,才能让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的作风蔚然成风。
第二、以 “治乱” 为着力点,厘清职责边界,打通协同梗阻
“乱” 的根源在于权责不清、流程不畅,导致部门之间 “踢皮球”、环节之间 “卡脖子”,最终让政策空转、群众受累。比如民生服务中 “多头受理、重复审批” 的现象,本质上是治理体系中 “九龙治水” 的顽疾。治乱需以 “明” 破 “混”:要通过机构改革和职能优化,绘制清晰的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消除职能交叉的 “灰色地带”;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以 “一盘棋” 思维打破条块分割,让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从口号变为现实。只有职责分明、协同高效,才能让治理效能在规范中提升。
第三、以 “治庸” 为提升点,拉高工作标杆,锤炼过硬本领
“庸” 体现为标准不高、能力不足,满足于 “过得去” 而非 “过得硬”,在复杂任务面前 “想不出办法”,在新挑战面前 “跟不上节奏”。新时代的治理任务,对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差不多” 的心态必然导致 “差很多” 的结果。治庸当以 “优” 破 “劣”:要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轮岗交流等方式,补齐干部知识短板和能力弱项;更要树立 “精品意识”,将 “精益求精” 融入政策制定、项目推进、服务提供的每个环节,用 “工匠精神” 打磨工作成效,让 “追求卓越” 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
第四、以 “治骄” 为警醒点,破除自满心态,永葆进取意识
“骄” 源于小成即满、固步自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面对新变化就盲目乐观,最终在时代浪潮中落后掉队。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满招损、谦受益”,越是发展顺利,越要保持清醒;越是取得成就,越要居安思危。治骄需以 “谦” 破 “傲”:要通过常态化学习党史、对标先进、调研基层,让干部在历史经验中明方向,在差距对比中知不足,在群众期盼中找动力;更要建立 “归零思维”,将每一次成绩作为新起点,以 “永远在路上” 的执着持续攻坚,避免在自满中错失发展机遇。
第五、以 “治腐” 为根本点,筑牢廉洁防线,守住执政底线
“腐” 是损害党的执政根基的毒瘤,一旦滋生蔓延,就会侵蚀民心、动摇根本。从 “打虎”“拍蝇” 到 “猎狐”,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反复证明,腐败问题没有 “特区”,廉洁底线不容触碰。治腐必须以 “严” 破 “贪”:要扎紧制度笼子,用 “不敢腐” 的震慑、“不能腐” 的约束、“不想腐” 的自觉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思想深处摒弃特权思想和贪欲杂念,让 “清正廉洁” 成为融入血脉的政治品格。
“五治” 不是孤立的整治行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治懒提振干劲,为治乱、治庸提供动力;治乱规范秩序,为治骄、治腐筑牢基础;治庸提升能力,让治懒、治乱落到实处;治骄保持清醒,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治腐守住底线,为其他 “四治” 提供根本保障。唯有将 “五治” 贯通起来,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才能实现干部队伍作风的根本性转变,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作风支撑。(闫建国:原西城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北京市老干部宣讲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