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考卷常出常新,执政的考题需答好答实。从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到科技攻关的“卡脖子”难题,从基层治理的“细微处”到共同富裕的“大蓝图”,新时代的执政场景早已不是“按图索骥”的简单作业,而是对党员干部执政意识与执政素质的综合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正是点明了关键。党员干部的意识之“魂”、素质之“基”,直接连着党的执政之“根”。唯有二者同频共振、双向发力,才能让执政根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得深、立得稳。
明晰执政意识与执政素质的内涵,是践行使命的前提。这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三个第一”。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便要把对党忠诚刻进骨髓,像焦裕禄那样“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以党员的纯粹性锚定方向;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就得拎清“国事”与“私事”的轻重,如孔繁森扎根藏区十载,“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把岗位当战场、把任务当使命;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需树立正确政绩观,似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不搞虚功、只务实效,让民生福祉成为最扎实的“成绩单”。立足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三个第一”为标尺,常叩问初心、常校准方向,把执政意识的觉醒转化为素质提升的动力,在“知”与“行”的统一中夯实执政根基。
强化执政意识、锤炼执政素质,从来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得在实践的熔炉里“真炼真淬”,用具体行动答好“怎么办”的考题。得先在“思”上绷紧弦,育出“忧患之思”。执政意识不是喊出来的,是在“安不忘危”的清醒里养出来的。就像塞罕坝的建设者们,面对“黄沙遮天日”的荒漠,没因“任务重”就松劲,也没因“见效慢”就动摇,正是始终绷着“要给子孙留片绿”的责任弦,才把荒原变成了林海。新时代党员干部更该如此,面对乡村振兴里的“产业瓶颈”、基层治理中的“矛盾疙瘩”,不能等问题堆成山才动手,得像警惕“温水煮蛙”那样,主动找差距、想对策,让执政意识成为“时时在线”的警醒。在“能”上补短板,增足“执政之能”。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得在“接地气”的实践里磨出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刚到百色大石山区时,连方言都听不懂,她就揣着本子跟着村民走田埂、坐门槛,把“村里的事”当“自家的事”,慢慢摸透了砂糖橘种植的门道、搞懂了易地搬迁的难处,最终带着乡亲们蹚出了致富路。新时代党员干部别总想着“办公室里出思路”,多到田间地头问“怎么办”,多到工厂车间看“缺什么”,把书本里的理论变成“能落地的招儿”,执政素质才能跟着实践一起长。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把执政意识酿成“骨子里的自觉”,把执政素质练成“拿得出的硬功”,遇着难题敢啃“硬骨头”,对着群众能掏“真心窝”,在每一个岗位上把“执政”二字落细在“做事”上,让党的执政根基,既扎在广袤的土地上,更扎在亿万人民的心里。如此,不管前路有多少风雨,这根基都能稳如磐石,托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一步步向前。(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