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党建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烽火抗战中的红色脊梁

2025-09-14 08:50:48 | 来源: 陕西省神木市委组织部

当历史的硝烟散尽,回望十四年抗战的漫漫长夜,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撕裂黑暗的第一缕曙光。这不是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民族存亡关头,一个政党用信念与行动铸就的生存法则——没有中流砥柱的支撑,任何抵抗都难以汇聚成扭转乾坤的力量。

抗战的困局从来不只是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精神世界的较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理论,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盲目乐观与悲观绝望的迷雾。这种战略智慧的本质,是对民族精神潜能的深刻洞察。当“亡国论”与“速胜论”在舆论场撕扯时,共产党人用《论持久战》构筑起思想堤坝,让四万万同胞在战略相持阶段仍能看见彼岸的微光。这种理论定力,正是中流砥柱最坚硬的基石。

从平型关的伏击战到百团大战的破袭战,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始终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尖刀。但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战役的胜负,而在于将散落的民间抵抗编织成网的能力。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让农民成为抗战的自觉参与者;敌后武工队的渗透战术,使每一寸土地都变成敌人的沼泽。这种组织化生存的智慧,打破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魔咒,证明当政治力量与基层社会真正结合时,就能迸发出原子弹般的能量。

抗战最危险的时刻,往往不是前线的溃退,而是信仰的崩塌。延安窑洞里的整风运动,不仅清除了思想杂质,更锻造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当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贪腐横行时,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治理范式,成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心中最明亮的坐标。这种价值感召力,让无数人穿越封锁线奔向黄土高原,其吸引力远超军事装备的优劣。

历史从来不会辜负真正的担当者。抗战胜利八十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追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时,答案早已镌刻在太行山的石壁上——它不是某个英雄的传奇,而是一个政党与民族命运的同频共振。中流砥柱的奥秘,正在于将自身锻造成民族精神的承重墙,既支撑起危亡时刻的生存空间,也为后世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集体记忆。这种超越时代的精神遗产,才是抗战胜利最珍贵的战利品。(曹斌)

责任编辑:秦宁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