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硬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落地生根,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否持续提升。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聚焦阵地、队伍、治理等关键领域抓建设,方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基层“硬实力”筑牢根基。
建强红色阵地,筑牢服务群众“主阵地”。阵地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联系群众的物理依托,其功能完善度直接影响服务效能。要以“全覆盖、多功能、规范化”为目标,推动基层阵地从“有形存在”向“有效运转”转变。在覆盖上,坚持“党组织延伸到哪里,阵地就建到哪里”,针对农村、社区、园区等不同场景,通过新建、改建、共享等方式,实现党群服务中心、网格驿站、企业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全域覆盖,消除服务“空白区”。在功能上,打破单一活动属性,整合政务服务、矛盾调解、文化活动等多元功能,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链接养老托育、就业帮扶资源,让群众“进一扇门、办多样事”。在管理上,建立党员轮值、群众评议等制度,明确阵地运行规范,避免“重建轻管”,让红色阵地真正成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温馨家园”。
锻造过硬队伍,激活干事创业“动力源”。基层发展的“硬实力”,关键靠一支政治强、本领硬、作风实的队伍来支撑。要以党建为引领,建强“领头雁”、育好“先锋队”、激活“红细胞”。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拓宽选人视野,从致富带头人、返乡青年、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骨干,通过集中培训、挂职锻炼提升其带富能力和治理水平。培育党员骨干队伍,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设立“党员示范岗”“攻坚先锋队”,鼓励党员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化解中亮身份、作表率,形成“一名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强化政治引领,通过设岗定责、承诺践诺激发党员责任意识,让广大党员成为基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创新治理机制,提升基层发展“战斗力”。高效的治理机制是基层“硬实力”持续提升的制度保障。要以党建为纽带,构建联动高效、服务精准、考评科学的治理体系。完善“党建+多元联动”机制,整合居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建立“党组织牵头、多方议事、协同处置”模式,破解治理“碎片化”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优化等方面形成合力。推行“党建+精准服务”机制,通过党员走访、网格收集、平台反馈等渠道摸清群众需求,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推动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健全“党建+实绩考评”机制,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群众满意度等“硬指标”纳入考核,弱化痕迹主义,强化结果导向,激励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办实事、求实效上,以实绩推动基层“硬实力”稳步提升。
基层党建引领下的“硬实力”建设,本质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唯有锚定阵地、队伍、机制建设关键环节,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才能让基层基础更牢固、发展动能更强劲,为基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至乐社区 李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