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在百年大党的精神谱系中,共产党人的“人格修炼”始终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从革命年代的“半条被子”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从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到黄文秀的青春定格,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信念、原则与实干,诠释着“人格力量”的深刻内涵。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员干部更需以“三重境界”修身立德,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锤炼政治品格,让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更加坚挺。
第一境:擎炬光 淬炼忠诚之魂。“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始终是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定盘星”。回望党史,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用生命践行对共产主义的忠贞;夏明翰面对屠刀高呼“砍头不要紧”,以热血铸就信仰丰碑。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需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根基: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感悟思想伟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检验初心,在抗击疫情一线磨砺担当。正如黄文秀扎根百坭村时所言:“我来自革命老区,我要回去建设家乡。”这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使命的信念,正是共产党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第二境:砺清守 筑牢干净之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杨善洲退休后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将价值3亿的林场无偿捐赠;杨业功一生廉洁自律,办公室始终挂着“携礼莫入”的警示牌。这些共产党人的选择,生动诠释了“公生明,廉生威”的为政之道。当前,面对利益诱惑的“围猎”、不良风气的侵蚀,党员干部尤需常思“杨善洲种树”与“公仪休拒鱼”的启示:在招投标现场绷紧纪律之弦,在八小时之外净化社交圈,在民生项目资金使用上守住廉洁底线。唯有如包拯“不持一砚归”般坚守原则,方能不负“人民公仆”的称号。
第三境:担使命 熔铸实干之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从黄大发带领群众绝壁凿渠36年,到毛相林带领村民在悬崖上凿出“天路”,从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到航天团队托举“嫦娥”探月、“蛟龙”入海……这些新时代的“愚公”们,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实干哲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党员干部当以“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在乡村振兴中破解产业难题,在基层治理中化解群众矛盾,在科技攻关中突破“卡脖子”困境。就像黄文秀生前在日记里写的:“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化作奋斗的“动力引擎”,才是对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最好传承。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人格修炼”,既需要“不要人夸颜色好”的淡泊心境,更要有“要留清气满乾坤”的担当胸襟。从“半条被子”到“幸福路子”,从“红船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闪耀着人格力量的光芒。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以信念为魂、以原则为骨、以实干为翼,在为民服务的点滴实践中修炼“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政治品格,让千千万万党员的人格光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璀璨星河!(付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