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治理的效能直接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近年来,各地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用“绣花功夫”织密服务网络,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群众参与的社区发展新路径。
一、织密组织网络:让党旗在社区“扎根”
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人”,而基层党组织是凝聚人心的核心力量。通过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将党建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形成“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的治理格局。社区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党员志愿者,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架构,让党组织从“行政末梢”转变为“治理枢纽”,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激活红色细胞:让党员在服务中“闪光”
党员是社区治理的“红色细胞”,其作用发挥直接影响治理成效。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亮身份、作承诺”活动,引导党员在矛盾调解、环境整治、助老扶困等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当党员真正“沉下去”、服务“实起来”,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形成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治理模式:让共建共享“活起来”
社区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基层党组织通过搭建协商平台、整合资源力量,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运营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低价优质服务;街道成立“商户联盟”,通过积分制鼓励商家参与垃圾分类、治安巡逻等公益活动。此外,智慧化手段的应用也为治理赋能——通过小微权利,慧智大观等APP,居民可在线反映问题、参与投票,党组织实时调度解决,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种“党建+科技+服务”的模式,让社区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四、聚焦民生需求:让发展成果“可感知”
社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居民生活更美好。基层党组织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解决“急难愁盼”入手,推动社区环境、服务、文化全面提升。针对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社区通过改造闲置空地、协调周边单位共享车位,新增停车位;为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社区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定期举办非遗体验、读书分享等活动,让社区成为“有温度的家园”。这些改变看似细微,却直击民生痛点,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建引领带来的实惠。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基层党建则是这块基石的“黏合剂”。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管理型”到“服务型”,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引擎”作用,激发党员群众的“主体意识”,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力量向一线汇聚,让社区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以基层之治夯实国家之治,让党旗在社区一线高高飘扬!(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