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极为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明确指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近年来,名校毕业“选调热”,更多优秀毕业生愿意把所学带到基层、带回家乡、带到偏远地区,而选调生作为党政干部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深入基层沃野既是实际工作要求,也是自身实现“书生气”到“泥土香”转变的必然历程。驻村选调生唯有把好思想的“总开关”,当好勤劳的“实干者”,做好群众的“知心人”,方能成为真正的“懂村人”。
坚定信念,把好“总开关”。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作为选调生要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把党的初心和使命时刻铭记在心,不断增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把好思想“总开关”。选调生要珍惜、重视到村任职的机遇,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造就坚定的理想信念、“实实放心不下”的人民情怀和责任感,不“走马观花”,不做驻村“旅游者”,要真抓实干,深入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将驻村工作做实、做好,真正走进人民群众中去。
笃学践行,当好“实干者”。凌空蹈虚,难成千秋大业;求真务实,方能善始善终。旁人看来,“选调生”是一种光环,是“优大生”的代名词,是后备干部的预备人选。但于选调生自己而言,这一身份更多的是一种压力、责任,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源动力,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准则。选调生要始终践行时代赋予的使命,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挑肥拣瘦”,不“拈轻怕重”,下沉一线,发挥“钻头”精神,冲在最前、干在最前,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具体村情结合,深入调研,虚心请教,同村民同吃同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公里”贡献青春的力量。
服务群众,做好“知心人”。扎根基层,依靠群众,回应人民群众需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出发点,也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青年习近平在梁沙河的7年知青岁月,教会我们如何从“城里人”成为乡亲们口中的“好后生”“亲戚”。驻村选调生如何实现“驻村人”到“自己人”的转变,就要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厚植人民情怀,用心服务,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以乡亲们“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为准绳,创新工作方法,为乡亲们做实事,做好乡亲们的贴心人,用自己的青春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正内涵。(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委组织部 胡庆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