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社会发展带来愈加细化的社会分工,也对职业技能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规模化的职业教育扩张过后,应当考虑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将我国职业教育向产教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现代化、达到高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
职业教育要打破常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处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转变的过程,但学生挖掘触角不深、就业劳动力吸纳不够、高层次职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仍没有解决。职业教育学生从初级到中、高级职业院校线性流动,普通高校、社会人员参与较少,再次培训学习较少。职业教育应是长远的培养机制,从启蒙教育到成人教育,从适龄学生到下岗工人,从城市到农村,都是培养教育的范围。普通院校有条件的可以转为应用型高校,职业考试内容可以将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并行,人才培养也可以将区域需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使职业教育立足于高层次、多领域、常态化的培养体系之中。
职业教育要参与竞争。我国渡过人口红利期,与各国的竞争将更加考虑技术因素。高度化的市场,既需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也能提供积极的职业教育,这是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目前我国教育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根源之一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够。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思维不强烈,既没有提供足够的高水平人才,也没有让市场反哺教育。故而需要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连通、增加实训基地、扩展教职人员范围,实现办学格局的多元化,让职业教育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
职业教育要服务社会。职业教育首先是为了个人发展成才的,但同样需要有着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养老医护、幼儿教育、城市服务等为例,他们承担着社会的需要,但缺口逐年增大,已成为社会治理问题。评价职业教育,并不单是个人问题,要从社会的大层面进行考量,尊重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万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