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引导人走向知识的海洋,只有持续加大教育扶贫工程,改善偏远地区教育结构,增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关心关爱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编织保障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成长安全网。通过增加教师福利待遇,提高基层教师的师资能力,努力造就素质优良、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增强农村学生的文化底蕴,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为贫困地区的教育阳光发展提供火力支撑。
国家教育部发文明确了对于教师的“国培计划”,统一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三州”进行教育倾斜,为乡村教师提供高质量培训和学习机会。通过实施教师知识培训,提升教师素养培训、实现教育强师专项计划。并通过实施中西部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打造属于我们本土的教育工作者,培养一批适应于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对象,建立一套适用于偏远山区的教师体系,着力提升乡村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
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和学生,家庭教育往往都是“唯成绩论”、“棍棒教育论”,父母对于孩子的发展与教育缺乏沟通,导致少部分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做好一名学生的人生向导,不仅仅能让学生焕发新生,更能彰显出一名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老师的文化传播、科学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教育与引导,增强农村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让学生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自信而不骄不躁。把教育的芬芳洒向需要养分的学生,让学生收获知识,增长见识。
只有继续加大教师队伍向偏远地区倾斜,让教师的待遇稳步提升,才能让他们安心、放心、舒心的留在乡村教学,为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农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路上更加阳光和自信,把文化的自信和底蕴传承下去。(龙小存 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