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对于未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中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筑牢理想信念,戒除“假把式”。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不是一句空落落的空号,需要做到实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营商环境得到改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破坏。燃烧煤炭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被认为劣5类水流,丧失了使用功能;随着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无数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等垃圾来不及处理,“白色污染”造成垃圾围城现象……诸如此类,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为人类带来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暴雨、越来越频繁发生的地震和泥石流等的自然灾害,想要继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尽早提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无视生存环境变化肆意开采资源的做法,必将导致民族的消亡。应坚持统筹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树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坚持以人为本,拒绝“傻把式”。保护地球生态,不能忽视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推动生态资源利用方式的全面转变,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实现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加快方式绿色转型,尽快摆脱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谋求发展的做法,凝心聚力妥善处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根本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贯彻新理念发展,把经济活动和人的发展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对那些一味追求经济效率而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说“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高度,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坚持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追求经济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加强监督管理,严忌“空把式”。针对中国处在污染防治攻坚期的现实,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违法问题,应及时叫停,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严格执法,并尽可能迅速地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党员干部更应该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身边小事做起,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并通过自身影响力和号召力带领身边的人民群众自觉自主地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努力营造人人有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群众合理,共同打造美好家园。(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街道 吴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