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类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无论如何,谋求发展都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在破坏一种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也会反噬到自己身上。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不断增加发展的“含绿量”,切实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家园。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是关系百姓基本生存的重大民生问题,必须保障发展的“含绿量”。工业文明急剧扩张,人类力量迅速强大,在不断的征服、掠夺自然的同时,丧钟声敲响:森立锐减、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我们征服了一切,却站在群墓中间。自以为能够通过“战胜”和“攫取”自然来显示自身的力量,在自食其果之后才幡然醒悟: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就是自取灭亡。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楚的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乎每一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要把美好家园奉献给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在工作中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向人民传播可持续发展的声音,做好领头人的工作,在带领人民埋头苦干、充实钱袋子的同时,为人不忘本、饮水思其源,切实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含绿量”决定其“含金量”的上限。优质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的质量紧密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和资源,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块土地可以结出的果实有限,一条河流可以生长的鱼虾有限,一片森林可以栖息鸟雀有限,地球可以养育的人口数也是有上限的。而有限的资源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发展的关键就是自然资源的再生功能,但资源的再生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愈能力要高于所受的破坏力。发展多一点“绿”,就能降低一点对自然环境的伤害,最大可能的保障资源的再生,保障发展的“金”生生不息。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深化对生产力的认识,读懂生态与经济的辩证法,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带领人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增加发展的“含绿量”,就是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因地制宜端起“生态碗”,自觉成为好山好水的守护人和宣传人,点“绿”成“金”。“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功成多”。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品牌”,多地人民都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双赢之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一方人更应该守住一方水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自身发展的根基所在。在繁华的都市,优质的水源、清新的空气等生态产品就是人民美好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阔的乡村,如画的田园、悦耳的鸟鸣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吸引力、就是经济实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守护好山好水,身体力行讲好绿水青山的故事,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学会从“绿”中掘“金”,切实做好山水资源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添砖加瓦。(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街道 蒋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