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甘苦,历苦方得清香盈袖;茶,性简洁,从简方能清正廉洁。有人说,“人在草木之间”是为“茶”,恰如“人在天地之间”,需要正其身、立其行。国人以茶自省,以茶明志,以茶养廉,正是从这一片东方小小的树叶上开始的。
茶与廉,自古紧密相连、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林立,帝王、贵族聚敛成风,官吏文士也以生活奢侈为荣,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靡之风”。陆纳、桓温主张以茶待酒,“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南齐世祖武帝遗诏表明,节俭丧礼,灵位不上三牲等祭品,只需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饮即可,“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帝王在自身丧葬礼仪上带头提倡俭朴风气。这些被视为中国“茶廉文化”的发源。
以茶载道,历代文士不断丰富“廉”的内涵。《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就是说为人专诚、俭以养德。陆羽认为,茶有质朴之美,饮茶的人也应当涵养节俭的品德,达到人茶互鉴、人茶同一。自此,茶被比为“君子之德”,与气节和操守相挂钩,茶文化紧紧地和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春茶取自越冬后的第一片嫩叶,珍贵难得,一个人一生两袖清风,永葆廉洁本色,亦是珍贵难得;制茶过程复杂,容不得一点杂质存在,与人交往须得远离不单纯的“杂质”,清淡如水,才是君子之交……文人们从采茶、制茶、饮茶里隐射清白高洁的心灵,清廉自守的气节,寻求道德之乐,培育人格之美。重德尚廉,洁身自好,组成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茶中见真意:中国共产党人俭朴的生活作风,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就藏在一碗粗茶里。1954年,贺龙元帅被调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第一次参加会议,他发现自己杯中是白开水,而左右两边的李富春、谭震林杯子里,却是茶水。问了之后才知道,中央出了规定,一包茶叶一毛钱,交了钱才能喝茶。他回去便同夫人薛明说道:“我记性不好,你帮我记住,我以后每次去开会,你都要给我一毛钱。”周恩来总理喜欢喝茶,当他工作到深夜时,总喜欢喝一杯龙井。1957年,他陪同外宾到梅家坞茶叶产区参观,饮用完龙井茶后,他不忍心丢掉茶芽,风趣地说,“这么好的茶叶扔掉实在可惜,还是把它全部消灭掉吧。”说完,他端起茶杯,将茶叶都吃了下去。
今天,茶廉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所倡导的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等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契合,也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等时代精神相一致。一碗粗茶,解渴消乏,质朴纯真;一份廉意,自生清风,坚守本心。当每一个人都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奉廉洁之责,兢兢业业行务实之风,我们将会发现,其实,粗茶之中的“廉”与“清”,就在普通人身边,早已融入生活的点滴。(詹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