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作风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基层治理的关键时期,基层党组织必须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找准作风建设的痛点、堵点、难点,通过思想淬炼、制度约束、监督问效、服务提质,切实把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效能,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一、筑牢思想根基,拧紧“总开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基层党组织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必修课,通过专题研讨、实地调研、警示教育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作风建设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丰富内涵。例如,某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入户大走访、逐户大排查”活动,组织190余名干部深入2700余户群众家中,用方言土语讲解惠民政策,建立“民情档案”,在实践中锤炼“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宗旨意识。同时,要注重从反面典型中汲取教训,通过剖析基层“四风”问题案例,警示党员干部破除特权思想、摒弃形式主义,真正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血脉、化为行动。
二、完善制度体系,织密“防护网”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针对基层作风建设中的顽瘴痼疾,必须坚持“靶向治疗”,以制度创新破解深层次问题。一方面,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具体措施。如2025年新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严控文件会议数量、规范借调干部、优化考核体系,为基层松绑赋能提供了制度遵循。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推行“清单化”管理、“闭环式” 问责,确保各项制度刚性执行。例如,某市纪委监委通过 “清风廉线”专项行动,对12345热线工单进行全流程监督,建立“分析研判、专班跟进、限期销号”机制,累计化解民生问题22件,推动作风建设从“突击治理”向“常态管护” 转变。
三、强化监督执纪,架起 “高压线”
监督是作风建设的“助推器”。基层党组织要构建 “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立体监督网络,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一方面,要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探头”作用,聚焦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如针对乡村振兴中的 “微腐败”、惠民资金发放中的优亲厚友等问题,通过“县统筹抓乡促村”机制,整合监督力量下沉一线,严查快处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另一方面,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利用“码上举报”、民情恳谈会等方式,鼓励群众参与监督。某省纪委监委强调,“群众的逆耳言是发现作风问题的主要窗口”,通过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将群众批评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同时,要加大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力度,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震慑效应。
四、坚持以上率下,当好“领头雁”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关键少数”,其作风直接影响整个队伍的风气。要带头践行 “一线工作法”,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服务、问题在一线解决”。例如,某基层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包联重点项目、化解信访积案,通过“现场调解会”“院坝说事会”等方式,将矛盾吸附在镇域、问题解决在基层。同时,要建立“传帮带”机制,通过专题培训、岗位练兵、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聚焦民生实事,架起“连心桥”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基层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急难愁盼”入手,将作风建设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例如,某乡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干部作风能力提升结合,通过 “党建+网格化”治理体系,动员8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清运垃圾600余吨,实现了“环境美”与“作风优”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创新服务载体,通过“党员责任区”“志愿服务队”等形式,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群众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基层党组织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以优良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唯有如此,才能让“金色名片” 永不褪色,让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