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摆脱贫困是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前提。脱贫攻坚旨在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乡村振兴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升级版”,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改造和提升,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两者存在一个“转换升级关系”,它涉及农村的基础建设、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产业项目、观念提升、规划长远等各方面的“转换升级”。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人”,要立群之基,合众之力,破颈所限,把脱贫攻坚的智慧和经验用在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逐步实现脱贫与振兴有机衔接。
高度重视做规划,有机衔接新认识。
我们要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的内在联系和有机衔接,深刻把握“三农”工作新思想新战略,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理论。借鉴“权力不任性、资本不任性、村民不任性”的做法一张蓝图绘到底,制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统筹“有机衔接”设计,融入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把“被动扶”转变为“主动兴”,全面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释放最大生产力。
因地制宜搞项目,合理规划旺产业。
全方位、多维度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就必须要调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合理规划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把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把很多脱贫经验延续使用,我们要在扶贫基础上深化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市场化。避免盲目的、不协调的发展,引导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扬长避短、合作共享带动小农户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助推农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成效,持续推进乡村生活质量提升和经济社会新发展。
激活吸纳留人才,打造队伍强“血液”。
人才是脱贫攻坚的“尖锐武器”,同样,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尖锐武器”来突破一层层的困难和和瓶颈。乡村发展的落后就是人才队伍的缺失,扶贫先扶志,振兴先留人,乡村振兴不止要尽最大的“吸引力”招揽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还要培养更多的“排头兵”,从而组成一支能领头、肯干事、智囊团的人才队伍。把多个“排头兵”变为“精英队”,作为乡村振兴的“最强血脉”。不断转变群众观念,弘扬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激发群众内心脱贫致富和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建设农村新宜居,文明治理新乡风。
要继续发挥“统筹”和“衔接”“两只手”的作用,结合实际全面把握、因村制宜、寻找突破、不走“弯路”,提升村容寨貌和人居环境质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厕所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相关,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我们要“衔接”脱贫攻坚的经验,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村寨规划管理,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体系。重视移风易俗,开展“四讲四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与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打好建设和治理这套“组合拳”在乡村文明治理中的作用,打造新宜居、新乡风的新农村。
守住生态“红线”,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以生态优美、人民宜居作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实现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我们“衔接人”要倡导“发展与治理同步前行”的理念,积极开拓创新保护好生态环境和传统民族文化,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重点改革构建和培育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探索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深挖潜藏的区位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借鉴“虾稻共作”、“生态全域”、“古村古居”等模式,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发展既有突破又能长续发展。(贵州省黎平县地坪镇人民政府 潘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