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吕梁山区腹地,辖10个乡镇9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9万,其中农村人口3.17万。近年来,聚焦高质量发展,通过特色塑造、分类提升、示范带动、常态治理,逐步改变过去原始村庄的局面,实现乡村从“外在整洁”到“内在文明”的全方位蜕变,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从岢岚是个好地方,聚变为大美岢岚新形象。
特色化推进风貌整治,留住乡土韵味。坚守“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努力保留地域特征和乡土本色,推动每个村庄特色化整治。一村一策精准规划。借鉴浙江桐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规划精髓,吸收其他地方规划实践经验,聘请专业团队对全县98个行政村实行定制化设计,最大化保留了村子原有的建筑特色,特别在新村院落和街巷肌理的处理上,追求传统特色风貌,决不搞整齐划一和排排座的“兵营”。如在整治过程中,针对百年老窑洞,采用“修旧如旧”工艺,保留拱券结构和夯土墙肌理,仅更换破损门窗、加固墙体裂缝,让老百姓看着顺心,住着舒心。留住文脉塑造风貌。注重彰显北方民居传统特色,统一采用青砖灰瓦、木格窗棂,屋檐装饰融入晋西北剪纸纹样。在铺设村道和搭建围墙时,坚持本土优先、就地取材、拆旧利用,较使用新材料节约成本40%,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延续村庄肌理。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化特征,开展“村史梳理”行动,通过设置文化墙、村史馆等载体,延续村庄历史记忆。农文旅融合拓展功能。推动村庄功能从“单一居住”向“多元融合”转型。有的村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窑洞民宿”,保留火炕、灶台等传统设施,配套农耕器具展示区和农家餐厅,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开发农耕体验+红色教育线路。有的村在村头闲置地块建设乡村大舞台,既满足村民文化活动需求,又成为游客体验晋西北民歌的打卡点。干部群众纷纷表示,现在村里既保留了老底子的味道,又干净整洁,住着心里踏实又舒服。
差异化推进整村提升,补齐发展短板。针对不同村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岢岚县以巩固完善、提档升级、精品示范为路径,创建“五型村庄”,累计投入2.98亿元,对98个行政村“量身定制”整体提升。一是中心集镇型。聚焦“商贸集散、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以乡政府所在地的10个村和县城周边的6个村为中心,新建农产品交易市场,完善商贸物流设施,同步对沿街商铺进行风貌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统一规范店铺招牌,通过优化集镇整体布局和外观,进一步提升集镇作为区域中心的视觉辨识度和整洁度。二是创文引领型。以创建文明乡村为抓手,以农村改厕为突破口,完善24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硬化街道、巷道,合理布设分类垃圾桶并规范其外观与摆放位置,打造“村口有游园、路边有花带”的生态景观,开展村庄清洁和洁家净院专项行动,推动全县“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三井、阳坪、宋家沟被评为全国明村镇。三是特色风貌型。立足我县大涧乡寺沟会村、阳坪村乡阳坪村、宋家沟北方沟三个古村落,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这一核心特色的基础上,修缮古院落,配套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增设的旅游标识牌与村庄建筑风格相协调,既完善了功能,又通过细节设计强化了村庄的个性风貌,避免设施与整体风格脱节。四是旅游带动型:依托宋长城、荷叶坪等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集中打造力量打造王家岔、宋家沟、吴家庄3个农文旅融合精品示范村,发展文化街区、游乐体验、民宿餐饮、生态景观、田园观光,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在外观设计上与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相融合,旅游专线公交的停靠点及沿线环境同步整治,辐射带动沿旅游专线的9个村进行提档升级,清除视觉污染点,让村容村貌与旅游资源相匹配,增强游客的视觉体验。五是整治达标型。聚焦村子较偏,人口较少的村,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遗留问题时,同步对村民住房外观进行修缮整理,确保房屋安全整洁;对村庄道路、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基础美化,清除乱堆乱放,通过夯实基础环境,让村庄在达标的同时,展现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岢岚县农村总体呈现出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干净有序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老百姓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都说这样的整村提升整到了点子上,既符合村里的实际,又解决了咱们多年的难题,让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规范化推进清洁治理,确保整洁有序。以“五治两建四改四化”为抓手,推动清洁治理从“局部整治”向“全域覆盖”拓展。“五治”破解环境乱象。治违建,逐户排查村内违章搭建的棚房、围墙等,按照“一户一策”制定拆除方案,拆除后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对腾出区域进行平整绿化或规划为公共空间,消除建筑杂乱带来的视觉污染;治垃圾,组织专项行动清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道沟渠的积存垃圾,重点清除塑料袋、破旧衣物等“白色污染”,对村内闲置地块、废弃宅基地等易滋生垃圾的区域进行围挡或硬化,从源头减少垃圾堆放点;治杂物,引导村民对院内院外的柴草、农具、建材等杂物进行分类归置,统一搭建规范的杂物存放棚,明确村内公共区域禁放杂物范围,定期巡查清理乱堆乱放现象,保持村庄通道畅通整洁。治污水,对村内明沟暗渠进行全面清淤,拆除向河道直排污水的管道,在住户集中区铺设简易污水收集管网,引导农户将生活污水倒入指定收集池,杜绝污水沿街漫流、随意泼洒的情况。治乱贴,组织专人对墙面、电线杆、公共设施上的小广告、乱涂乱画进行彻底清理,采用高压水枪、铲刀等工具清除顽固痕迹,在村内设置统一的信息公告栏,规范各类通知、广告的张贴渠道,从源头上遏制“牛皮癣”,村庄环境实现了从“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两建”强化清洁支撑。建立垃圾收运体系。采取户分类、村收集、县清运处理方式,实行分类收集定人、分类投放定时、分类清运定车、分类处理定位的“四分四定”垃圾收运体系,形成了“1(县城)+10(乡镇)+98(行政村)”的县乡村一体化环卫长效运行格局。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采取由县城向乡村、由中心村到一般村延伸的方法,新建3个污水处理厂,带动55个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新建农村公厕79个、浴室70个,城乡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达到100%、56%和95.2%,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四改”提升生活品质。聚焦民生改善,进行农户改厕,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实施人畜分离工程,改造猪圈、羊圈等养殖圈舍,实施“煤改电”项目,铺设供暖管网,改造厨房灶台,让村民用上清洁能源,告别“烟熏火燎”。改陋习,培育文明习惯,建立“村规民约约束+积分奖励引导”机制,将“不乱扔垃圾、不乱泼污水、不乱堆杂物”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管理,开展“卫生家庭”评选活动,让洁家净院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四化”提升乡村颜值。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农户负责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保洁,设置保洁员公岗,覆盖村内所有公共区域,实现村内净化全覆盖、无死角。对村内公共空地、村庄道路两侧、闲置地块种植油松、云杉、花卉等进行绿化改造,粉刷墙面,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主题壁画,打造文化景观墙等方式进行美化;装太阳能路灯,覆盖村内主干道和公共活动场所,村民夜晚出行更安全,也为夜间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常态化抓实文明治理,塑形筑魂。一是建立党员带头示范机制,筑牢治理“主心骨”。构建“包村干部+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三级联动体系,将村容村貌整治纳入党员责任区,实行“党员包片”制度,每名党员负责联系一定数量农户,带头签订《环境整治承诺书》,在“拆违、清洁、护绿”等工作中亮身份、作承诺。推行“党员先行”制度,在“三拆”(拆空心房、违建房、危险房)中,党员率先自查自拆自家闲置危房、违章搭建,在日常清洁中,组建“党员清洁先锋队”,每周固定开展“党员清洁日”活动,带头清理公共区域卫生,走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治愚治懒治脏治乱”的乡村治理之路。二是健全群众参与激励机制,激活治理“源动力”。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与积分制挂钩,明确农户对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的清洁、绿化、秩序负责,村集体每月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开展“卫生评比”,对“清洁户”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并通过村公示栏、微信群公示结果,激发群众争先意识。搭建群众监督与参与平台,设立“环境整治随手拍”反馈渠道,鼓励村民拍摄上传脏乱差现象或整治亮点,由村“两委”联合党员专班及时处置并反馈;组建“老干部监督团”“村民议事会”,定期对村庄环境治理成效进行评议,将意见纳入下月整治重点,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三是完善融合渗透机制,推动治理常态化。把文明治理融入党组织日常工作,将环境整治成效作为“三会一课”讨论议题、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案例,通过组织生活引导党员深化认识、强化担当;在“三基建设”中明确环境卫生考核指标,与村干部绩效考核、党员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形成“党建+治理”的刚性约束。依托“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结合“三拆三清四改四化”“八道四治四建”“十堆十乱”整治等活动,通过村广播、宣传栏、“2台2网1报”等渠道,定期宣传党员带头典型、群众参与案例,曝光反面事例,形成“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的舆论氛围,让“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文明治理从“阶段性活动”转为“日常性习惯”。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岢岚县的村庄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幅村美人和产业兴的幸福乡村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岢岚县将继续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提升乡村的建设水平和治理水平,奏响一曲田园林网交相辉映、产村景旅互动融合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华美乐章。(杨顺田 闫乾易 丁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