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非凡的第35届大连马拉松赛博览会现场,瓦房店市西杨乡助农特展区飘出阵阵烤地瓜的浓香,一幅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这背后,是驻村锻炼的省委选调生们,在辽宁省瓦房市西杨乡党委政府带领下,用实干书写的奋斗故事。
图为西杨乡代表团在大连马博会现场
一、乡土味道的破圈之旅
展区内,一行佩戴着党徽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乡组织委员与选调生们热情地向全国各地跑友介绍。西杨乡万亩富硒沙质土壤种植出的地瓜,不仅营养价值高,味道更是香甜可口……他们将冒着热气的烤地瓜递到驻足询问的跑友和观众手中,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来自乡村的温暖与诚意。烤地瓜的醇香在展区弥漫,西杨乡展区以独特的乡土魅力成为展会焦点。
在西杨乡“山海风味”体验区内,香醇的地瓜、鲜甜的樱桃、酸甜的草莓、脆爽的苹果,以及独具地域特色的西杨虾皮等十余种名优特产,组成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赶海体验、温泉旅游等资源有机融合,创新打造出立体的“农文体旅”展陈空间。展区内设计的沉浸式打卡区,通过扫码互动、社交传播等方式,让传统农产品在年轻群体中“破圈”传播。青年干部们热情洋溢,从区位优势、产品特色到发展愿景,多维度进行生动讲解,收获了全国各地马拉松爱好者的广泛赞誉与青睐。
图为西杨乡特色农产展品
“从宣传材料设计到农文旅产品讲解,每个环节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展会上,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队伍展现出超强执行力。青年干部们白天化身“乡土推荐官”,用接地气的语言向观众讲述沙土地里的甜蜜故事;晚上则化身“意见反馈整理员”,及时优化展陈方案。三天展期里,团队累计送出千余份试吃样品,发放特色文旅手册、文创周边等宣传物料百余件,收获农产品采购意向近百项。
成绩的背后,是西杨乡党委“双导师”培养机制的系统支撑。政治导师为团队把关定向,实践导师全程指导项目落地,青年干部在集体攻坚中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的跨越。从争取马博会展位到策划互动体验,从宣传手册设计到农产品供应对接,每个环节都经过团队反复推演。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刮’起阵阵青春风暴,他们用行动证明,当青春力量在党旗下集结,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最美的风景线”西杨乡党委负责人表示。本届展会活动正是这支青年队伍在乡村振兴事业上的一次实践,新时代背景下这支青年队伍将继续紧抓新机遇,紧跟新潮流,探索新方法,开拓新道路,在乡村振兴这场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
二、驻村笔记里的青春答卷
当博览会的人潮散去,青年选调生们收拾展台的身影,与他们在田间地头奔走的画面渐渐重叠。那些沾着泥土的驻村日记,记录着比展会数据更动人的成长刻度。下面就是各位选调生的驻村笔记:
二道岭村的选调生韩笑说:这次展会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在大连市体育局办公室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锻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我照着局里前辈办展的方式和各位小伙伴一步步的推进这次西杨乡助农特展的落实,这给我驻村工作带来了很大成就感。马博会全国客商的认可,小伙伴们充满热爱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状态,以及做一件好事时众人托举的支持与信任,让我切实体会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也找到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接下来,我将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工作锚点,继续在这片土地发光发热。
图为选调生韩笑向大连市体育局局长推介西杨乡樱桃
在瓦房店市西杨乡渤海村担任村书记助理的选调生韩嘉帅感慨着:回顾一年多来的驻村工作,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更加深切体会到,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走遍了11 个村民小组,摸清 36 户低保、五保户的情况。耐心调解群众纠纷、积极宣传文旅资源,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一次次走访、一件件实事、一个个笑容,见证着基层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从一个充满“书生气”的选调生蜕变成为沾满“泥土味”的驻村干部,更让我真正理解了“向下扎根”与“向上成长”的深刻意义。未来我将始终怀揣初心,尽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选调生韩嘉帅在推介西杨虾皮
西杨村选调生林钰琪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三个重塑”:是从名校“高材生”到基层“小学生”的认知重塑;也是从理想“礼法之理”到现实“丛林之理”的思维重塑;更是从“社交温室”到“乡土社会”的习惯重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要稳住心态,接受笨拙期,警惕优越感,保持真诚并相信时间的力量,通过“认知上放低姿态、思维上穿透现实、习惯上扎根生活” 的组合行动,完成从“外来客”到“自家人”的蜕变,而这份转变本身,正是理解中国基层治理、成为合格“乡村振兴答卷人”的必经之路。
图为选调生林钰祺在给外地游客试吃西杨特产
另一位谭家村选调生张如一的感悟藏在这九个月的蜕变轨迹里:“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身份的转变比我想象得难。基层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工作生活中屡有“拦路虎”,但是“接地气”的锻炼也给自己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找到了差距,大大增加了自己在工作中处理复杂问题的信心。基层工作没有“标准答案”,在基层锻炼的日子里,我逐渐明白最珍贵的成长来自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知。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选调生,肩负着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望,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无声的成长刻度,或许才是选调生真正的成人礼。
图为选调生张如一在向游客讲解
三、青春的奔跑没有终点
“乡村振兴是场马拉松,我们才刚跑过第一个补给站。”收拾展板时,有人轻声说道。远处博览会的霓虹渐渐暗去,但属于这群青年的赛道,正随着晨曦再次亮起。选调生们的成长,正如西杨乡沙土地里的地瓜——在默默扎根中积蓄破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