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紧扣“学查改”一体推进要求,以“学”铸魂夯根基,以“查”清源破梗阻,以“改”增效促发展,让学习教育如玉曲河水般浸润每寸土地,实现基层治理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坚持以“学”铸魂,挥洒“酥油茶”底色。聚焦“学什么”夯实理论基础,将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作为“必修课”,印发《工作计划》243份,汇编《学习资料》500份,发放《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560册,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每日一学、每周一测、每月一讲”活动,举办“书记讲党课”专题学习会20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5000余人次。下林卡乡通过“村村通”广播,每日早晚用双语播报廉政知识,覆盖8个偏远自然村;扎玉镇推行“青稞成长计划”,选派15名青年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在基层治理一线锤炼本领。围绕“怎么学”创新载体路径,推行“五学联动”机制(领导带学、支部研学、个人自学、实践促学、群众评学),既避免“运动式”加负,又实现“浸润式”提升,在10个乡镇设立“流动课堂”,组织理论宣讲员深入农牧区开展“帐篷夜校”“马背宣讲”78场次,解决农牧民党员学习覆盖难题。仁果乡依托“摩托车送学”特色载体,开展“星空夜话”42场,覆盖农牧民党员500人次。
坚持以“查”清源,勾勒“青稞穗”线条。建立“三查三对照”检视机制,一查政治站位,对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找差距,检视政策落实“中梗阻”问题2项;二查宗旨意识,对照群众期盼找不足,梳理民生领域短板13个;三查纪律作风,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找偏差,暂未发现“四风”隐形变异问题。通过“开门纳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7条,开展“班子成员互评、服务对象测评、纪检部门督评”活动,形成问题清单16份,确保问题查摆见人见事。碧土乡建立“民情瞭望哨”,通过“意见箱”收集问题9个,解决率达98%。实施“分类画像”精准施策,对查摆出的问题实行分级管理,严重问题(重大民生关切)由县委挂牌督办,突出问题(作风效能短板)由分管县级领导牵头整改,一般问题(日常管理漏洞)由部门立行立改。旺达镇开展“群众夜谈”,发现补贴发放延迟问题5个,给游客发放“服务体验券”,优化旅游设施12处;田妥镇推行“僧众连心卡”,整改寺庙管理问题4个。
坚持以“改”增效,点染“格桑花”亮色。开展“三大攻坚行动”,一是作风顽疾整治行动,查处不作为慢作为问题2起,通报一批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二是民生实事提速行动,投入2000万元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三是制度漏洞堵截行动,修订《年度考核办法》《季度党建清单》等制度3项,建立“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政务服务规范。创新“整改成效双评议”机制,组织党员干部代表、群众代表对整改措施进行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低于90%的问题进行“回炉重造”。东坝乡推行“牧民办事驿站”,22项高频事项实现“家门口办理”,材料精简60%;中林卡乡开展“高龄补贴上门办”服务,惠及30名偏远牧区老人。构建“闭环管理”长效机制,推行“整改—评估—巩固”三步法,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编号—交办—跟踪—销号”动态管理;由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对重点整改问题开展成效评估;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将整改成果固化为党员干部日常行为规范。绕金乡组建“党员流动调解站”,化解矛盾纠纷15起;美玉乡建立“虫草季干部包片制”,将作风表现纳入年度考核,推动整改成果转化为长效治理机制。(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