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牛栏江河谷,山风裹挟着樱桃的甜香拂过青山。走进昭通市巧家县小河镇坝统村,漫山遍野的樱桃树缀满红宝石般的果实,圆润的樱桃在绿叶掩映下晶莹透亮,一串串、一簇簇压弯枝头,将山野染成流动的霞海,果农的笑声与鸟雀啁啾交织,奏响乡村振兴的“丰收曲”。
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的小河镇,年均日照超过2000小时,昼夜温差形成的天然“保鲜库”,为樱桃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坝统、六合两村沿河分布的百余亩樱桃园,宛如镶嵌在绿绸上的红宝石项链。由于河谷地带积温高、花期早,这里的樱桃比周边产区早熟10天左右,抢占了市场先机。“小河樱桃熟得早、品质好,但过去因运输损耗大,卖不上价。现在都香高速公路通车了,40分钟就能到达昭通,3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昆明,根本不愁卖!”来自昆明的收购商李俊边装箱边称赞。
晨曦微露,种植户金荣有的樱桃园已是一派火热景象。三五工人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手指轻捻间,颗颗樱桃滚落筐中。“别看这‘土樱桃’个头不大,果香浓、酸甜正,老品种的滋味最勾人!”金荣有轻抚着挂果的枝条,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三年前种下的樱桃树如今已全部挂果,他身后山腰处,去年新建的蓄水池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蜿蜒的滴灌管网如血脉般滋养着每一株果树。“多亏政府修了水利,今年樱桃喝饱了水,果粒比往年更饱满!”
产业的兴旺激活了乡村的“闲资源”。在六合村樱桃采摘园,村民李章凤挎着竹篮轻巧地攀上梯架,指尖捏住果柄轻轻一旋,红果便落入掌心。“农闲时在家门口就能挣工钱,一天80元,收工还能赶回家给娃娃做饭。”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道。像她这样“亦工亦农”的村民,全镇每年樱桃季能吸纳100余人次,人均增收1500余元。
近年来,小河镇依托党建引领积极争取衔接资金,修建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在樱桃主产区修建6座蓄水池、铺设3.5公里管网,让清泉直接流进果园。“2023年我们通过实地考察,从昭阳区苏家院镇引进了3000余株‘红玛瑙’樱桃树免费发放给农户种植优化品种结构,既保留老品种的独特风味,又通过新品种抢占市场先机。”小河镇经济发展办主任陈叶介绍道。该镇正规划打造“河谷樱桃”区域品牌,开发樱桃采摘体验游、樱桃酒酿造等农旅融合项目,让“小红果”串联起三产融合的大文章。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小河镇将持续聚力“一村一品”,积极引导各村立足乡土资源优势,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紧扣县委“六条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高品质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走出一条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致富路”。(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