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镇雄县委组织部开展“乡村振兴”暑期实践活动,32名师生深入镇雄县乡村一线, 感受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建设成果和乡情民风,开展乡村文化调查,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并决心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走进赤水源头,身临其境 领略生态文明
生态振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之一,良好生态环境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宝藏。
在赤水河源头,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入选人,市委、县委联系专家常普向中科院大学的教师学生一行介绍赤水源头保护基本情况:“通过流域内的系统谋划治理、矿山修复、‘两污’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面源污染防治、流域绿色产业发展、岸线空间管控、宣传引导和乡村示范带打造等一系列整治工作,赤水河流域已再现鱼群随处可见,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美景!”
“这里有干净敞亮的公共卫生间,住在‘小房子’里的垃圾桶和碧绿清澈的河水。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一位同学说道。
走访示范村落,实地参观感受发展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感受示范先导工程建设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一行来到芒部镇松林村大坪苗寨乡村振兴先导示范点、上下街彝家小镇参观学习。
在大坪苗寨,同学们了解了“望得见振兴路,守得住乡间愁”的规划思路,在学习中感悟培植林中咖啡屋、特色餐厅、等乡村经济业态、探索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对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的巨大引擎作用;在彝家小镇,同学们参观了民居洁白外墙上绘着彝族特色的彩绘,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感叹曾经道路泥泞和脏乱差的落后村已实现华丽变身,成为了生态宜居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走入敞亮教室,沉浸体验感叹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驻尖山乡工作队为提高原有教室亮度,为学生提供更加明亮的学习环境,引进了“璀璨工程”灯光改造项目。该项目通过研究光视觉安全性和不同光谱与近视发展的关系等重要光生物效应,制造了更加明亮且能减少近视发生的M2012新型灯具,有效提高照明亮度、扩大照明范围,为学生创造了更加敞亮的学习环境。
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一行走入尾坝小学的教室,坐在课桌前“沉浸式”体验灯光改造所带来的全新感受。一位来自云南临沧的同学激动地说“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往后一定坚定不移跟党走,将所学的知识同国家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仲夏乡行,共话振兴。晚上,一场围绕“乡村振兴”成果体验的座谈会在镇雄县老年干部局会议室拉开帷幕。会上,镇雄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同学介绍了镇雄县的基本情况、“古邦归雁”人才引进方案、“333”创业鼓励工程,号召并欢迎同学们毕业后到镇雄乡村振兴一线奉献青春和智慧。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驻镇雄县尖山乡工作队长杨大新同志在理论实践、科技创新、实干担当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鼓励。一位来自浙江的同学说:“这次实践活动,我体验到了镇雄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通过与当地干部交流,也感受到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努力。毕业之后,我也将扎根基层,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赵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