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涝坡镇围绕“如何延基层治理触角,做实服务群众最小单元”探索,其中涝坡镇下白杨沟村在省派第一书记的指导帮助下,以党建为引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创新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233”工作法,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开好两个会议,密切联系群众。两个会议是指问题分析会和总结评议会。在年初时召开一次党员和群众代表出席的会议,谈一谈这一年都要干什么,并听取党员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到年底要开一次总结评议会议,谈谈自己这一年为全村的老百姓做了什么。党员和群众代表通过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发言,结合一年来工作开展的情况,对村“两委”干部进行同表评议打分。同时强化评议结果运用,对评议打分高的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于没有完成指标、没有作出成绩、评议满意率低的,对其工作进行批评和调整。这一评议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密切了干部和党员群众的联系,带动了整个支部工作的开展。
抓实三项制度,一线解决问题。密切结合“三会一课”制度,抓实抓好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密切配合省派、县派第一书记工作,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向群众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300余份,带领党员群众外出交流学习24次,外请专家来村现场讲解指导5次。二是落实“三务”公开制度,坚持每月进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至少1次,把村情发布会结果每月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群众对党支部的满意度逐年增高。三是坚持服务联系制度。组织村干部积极走访群众,及时发放救灾救助资金,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类113条,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7起,调解成功7起。对邻里纠纷、债务纠纷、家庭矛盾等苗头性的问题提前介入,采取劝说引导等方式,快速集中调解,把小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形成了上下团结一心,邻里和睦、乡风文明、无上访现象的可喜局面,多年来一直被评为信访工作“三无”村;针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行动不便、经济困难的特点,积极开展上门服务。为群众解决农田水利、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种养扶持、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涉及民本民生方面问题30余项。
着眼三大问题,促进民生福祉。下白杨沟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找准群众关切、制约本村发展的三大问题,吸收群众合理化建议,争取领导支持,协调各方力量,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对村内131条小胡同全部硬化,硬化面积3.5万平方米,完成户户通,争取库区移民资金40万元硬化主要街道2条。2018年完成村前道路拓宽任务,建成幼儿园一座。2019年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一处。二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大门牌坊一座,村内建大小花坛30余个,栽植各类绿化花木3000余株。三是促集体增收与促百姓增收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流转土地100亩发展猕猴桃种植,实现百姓明显增收。建设202亩桑园,建成高质量养蚕大棚17个,发展养蚕业,实现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2019年9月,中国纤维质量检测中心领导专程来村了解桑蚕产业发展情况。
下白杨沟村通过“233”工作法,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基层党支部引领更加有力,工作更加优质,服务更加优质,构建了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鱼水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党支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永军 于金富 王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