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商都县委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精准实施“党建5+”,着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谱写出商都高质量发展的恢弘篇章。
组织振兴·强基固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商都县始终坚持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身心投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政治引领、思想“浸润”,全县党风政风呈现全新气象。同时,商都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和“五强”党支部建设,重点加大对机关、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圆满完成县委和乡镇党委、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才振兴·活力驱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商都县牢牢抓住“京蒙对口帮扶合作”这一平台,启动京蒙人才培训工作,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培育一批人才,共培训12余批次5940人;同步推进我县各类人才培训和招聘工作,累计招聘公务员、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176人,累计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179人,有效解决人才匮乏问题,进一步带动农牧民脱贫、提升教育、卫生等保障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紧盯对口帮扶、各类商会、落地企业,以“项目+人才”为抓手,开展“以商引才”,持续推动人才引进,破解全县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难题。同时,商都县积极推进“商都籍域外人才库”建设,引导商都籍在域外工作、经商的各类人才建言献策、返乡创业,为发展积蓄持久动力。
产业振兴·谋划未来。产业是发展的命脉,产业兴则经济兴。商都县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兴服务业“三大产业”和打造形成国家马铃薯产业示范、首都农产品供应保障、乌兰察布市风电装备制造“三大基地”,共招商引资落地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59.4亿元,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能耗双控走在全市前列,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马铃薯希森种业商都组培中心。大力推进“中央厨房”建设,“商都县西芹”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三大国家级权威认证,被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认定品牌价值达4.67亿元。
文化振兴·兴盛繁荣。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商都县聚焦文化事业发展,完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界壕遗址加固抢险维护,大西沟莫杰烈士遇难处等4处红色革命文物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成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工作室9家,“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覆盖10个乡镇,打造不冻河水利风景区、南湖生态苑、大石架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和张库大道遗址公园红色旅游基地,推动建设察汗淖尔至小庙子和大石架至不冻河“红色+绿色”旅游公路,持续加大董家村和小庙子嘎查民宿的发展,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
生态振兴·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商都县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方位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行业全领域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设立察汗淖尔自治区湿地公园,推进“水改旱”、围栏封育、封停灌溉机电井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为内蒙古高原草原天然湖泊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树立模范标杆。
同时,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园林县城。全县共建成区绿地面积604.4公顷,绿地率34.9%;绿化覆盖面积695.21公顷,绿化覆盖率40%,公园绿地面积181.4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5.1平方米/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亮丽新商都,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勇立时代潮头的商都县,必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在抢抓机遇中苦干实干,在应对挑战中砥砺前进,奋力谱写亮丽新商都、富裕新商都、绿色新商都、活力新商都、幸福新商都!(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委组织部 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