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顺昌郑坊镇郑坊村(又名大木墟,也叫郑坊墟)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由于郑坊原是一片原始森林,树木茂密,绿树成荫,故称“大木墟”。最初由卢、魏、孙三姓人家迁入定居,也曾有人称郑坊为“三家村”,后改为正坊墟,民国初年(1911)又改为郑坊,一直沿用至今,郑坊这个名字到2011年已用了整整一百年。
满清入关后,经过康干盛世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郑坊村也逐渐形成村落。先后有余、黄、蔡、杨、叶、邓、吴、张、廖、李、谢等10余姓迁入定居,繁衍后代,人口不断增多。随之也出现一些富裕人家,兴建了一批较好的民宅、民居、有钱人家则盖起土库,高高的马头防火墙、天井迦回廊轩顶、大厅、厢房,有的还有绣楼,地铺方砖,上盖小青瓦、大门磨砖、雕饰、造型优美,窗花图案别致,神龛木雕古朴典雅,客厅家具中堂、案桌、圆桌、太师椅摆设古香古色。平民百姓则是低矮的简易木架民房散落其间,参差不齐。
明末清初,村内置有五坊十甲,五坊分别为“里仁坊、中和坊、聚宝坊、兴隆坊、太平坊”现在兴隆坊的土地庙里还挂有一副由本村清末举人杨远存所撰写的对联:上联:“里仁中和长聚宝”下联:“兴隆土地享太平”此对文思精妙,把郑坊的五坊地名巧妙地嵌入其中,又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得体,且书法刚健雄浑,笔锋犀利,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郑坊村中的地名较为复杂,分别为墟头峡、墟尾底、大街、无祠坛、龟山头、杨厝弄、三官樯下,叶厝庄、新街、邓厝弄、黄厝弄、木樨岭等;村内弄堂穿横交错,当时的街道是用鹅卵石铺砌而成,设暗沟排污水,暗沟内放有乌龟、王八疏通暗道,以致雨天水流畅通不堵塞,雨后街面清洁如洗。
郑坊的墟场是当地农副产品和小商品的集散地,每逢农历四、九日为墟日(传说早期邓坊比郑坊建村早,因此在邓坊赶墟还有“溪头张、溪尾黄”之说)。古时赶集,街面不足四米,长仅二百米,街上挤满人群,堆满各类物品,拥挤不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郑坊乡率先实行联产经营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部份先富起来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是盖新房。村里统一规划,在村东面规划出一片住宅基地作为新村建设。于1982年破土动工,共建砖木、砖混结构,新房70余栋,近百房搬进新居。1992年底决定建设新街,为彻底改变全乡墟日拥挤现象。由乡政府牵头修路扩街,村民个体投资建房;1993年建成一条长326米,宽18米的新街;如今的郑坊,街面白改黑,宽敞整洁卫生,两旁高楼林立,店内各种商品满目琳琅,比比皆是,货物充足。街上摆满鸡、鸭、鱼、肉农副产品,服务设施日臻完善,饮食店、酒家沿街就有非常方便,赶墟时,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而不拥挤,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学习村史、乡史、党史,从中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启迪智慧、提升能力、砥砺品格,激发发展强大动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郑坊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吴帮海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郑坊镇人民政府)